张赛飞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刘晓丽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莹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广州日报新花城 2024年12月13日 作者:张赛飞、刘晓丽、杨莹
高新技术企业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产品的中国境内注册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型企业的代表,具有高研发投入、高技术产出的特点,是发展科技型产业的重要主体。
科技型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推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创新融合,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十三五”以来,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广州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快速增长,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力军,为提质升级为新质生产力有力主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打造新质生产力有力主体。新质生产力是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并非一蹴而就,打造新质生产力有力主体任重而道远。就广州而言,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存在星星多、月亮少、科技领军企业比较缺乏,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不掌握等问题。因此,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背景下,一方面,广州要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叠加作用,采取多种模式,打造新质生产力有力主体;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有为政府作用,推动人才向科技企业集聚,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
一是采取“链主+创新联合体”模式,着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的一种重要方式。“链主+创新联合体”模式以“链主”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牵引,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创新联合体,通过发挥“链长”制及创新联合体的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若干关键技术领域,推动技术攻关,从而将“链主”企业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有力主体。
二是采取“政府+企业”联合基金模式,着力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意味着企业要在原始创新及基础研究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该模式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出题人”和“阅卷人”作用,通过政府与大型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方式,聚焦关键技术领域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促进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融合,不断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有力主体。
三是采取“平台+市场+新产品”模式,着力培育颠覆性科技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企业具备高成长性和战略性,是科技领军企业的“后备军”。广州要发挥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这一国家级平台优势,通过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知名风险投资基金、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等多种市场渠道,“投早”“投小”,挖掘具有潜力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企业。与此同时,广州要加大对原创性、颠覆性新产品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科技保险、优先推广应用等多种方式,扩大原创性、颠覆性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最终形成合力,将拥有颠覆性技术以及原创性、颠覆性新产品的企业培育为新质生产力有力主体。
四是发挥有为政府作用,促进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有力主体的核心要素。为此,将人才项目纳入到科技计划体系之中,对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进行系统、稳定地支持。从住房、教育、医疗等多方面,加大对高学历理工科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形成稳定的工程师人才队伍,缓解企业技术骨干人才及数字化人才缺乏的难题。鼓励科技型企业在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物制造、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并给予长期稳定投入支持。支持鼓励理工院校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基建开展技能培训,促进企业集聚更多科技人才。
五是发挥有为政府作用,着力培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引领者,立足长期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广州要进一步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引导科研机构及智库深入开展企业案例研究,挖掘一批优秀典型广州企业及企业家,总结企业做法经验,凝练企业家精神。一方面,通过开展定期培训等方式,用优秀的企业及企业家案例引导、教育更多的企业家坚持长期主义、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优秀企业典型案例,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的带头作用,营造“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城市氛围。
(执笔人:张赛飞 刘晓丽 杨莹;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