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专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南方日报 2024年11月1日 作者:葛志专
二十年来,南沙塑造了开放基因,以港为基,港城同兴,助力广州稳居世界大港前列。面向新时代新征程,需始终坚持以开放为引领,全力推动国家战略部署落实落地,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国际航运功能,迈向国际一流强港,奠定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的坚实支撑。
实体经济催生形成
港航新质生产力
二十年来,广东广州始终把南沙开发建设放在重中之重,以发展产业经济为带动,集聚各类要素资源,推动南沙从偏居海边一隅的农业镇村成长为现代产业高地,临港经济更是成为地区支柱,2023年,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蓝色粮仓”持续升级,汽车整车产量95万辆、占全市的29.9%,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工业产值增长31.2%,全球最大吨位豪华客滚船建成启航,国内首套20kW海洋温差能发电原型装置海试成功,国内首艘自主研制的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成功试航。规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达到642亿元。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交易金额超300亿美元。
在广州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中,南沙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地,必须以更大的担当,发挥港口引导重大产业布局优势,持续做大做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培育港航新质生产力。
以临港制造为主体,发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现代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科技、航空航天、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全面提升港口智慧化、绿色化水平,积极推进港口与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技术融合应用,推动集装箱码头智能化升级改造,拓展低空智能航空器在港口物流领域应用。加快推进港口港航设施设备绿色化改造,打造南沙绿色低碳航运示范区,探索开辟“零碳航线”。推动港航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培育“互联网+港航”新业态。
高能级枢纽支撑
强劲国际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是广州迈向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撑和必备功能。20年前,南沙港一期从龙穴岛拔地而起,从一片滩涂崛起为现今的全国综合性枢纽港区之一,不断创造历史刷新纪录,南沙港区已有15万吨级以上大型集装箱深水泊位20个,年集装箱通过能力超2400万标箱,规模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待2027年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华南地区综合体量最大、服务功能最全、多式联运条件最好的现代化港区。
中国已经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巨大的供需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国际性综合枢纽将持续发挥战略性通道作用,南沙更需将提升国际枢纽功能置于全局发展中谋划,紧扣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战略定位,紧密对接广州、深圳、香港,紧抓构建统一大市场部署,大力强化海港、空港、信息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支持市场主体建立合作联盟,以创建合作机制,构建共享平台为牵引,加强公共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南沙在定位、区位、资源、开放和功能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发掘南沙投资洼地潜在优势,广聚香港、深圳金融资源、数字资源、人才资源。
此外,还应高标准规划建设临港经济区、国际化人才特区,发展产业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数字金融,形成以产业聚人的可持续生态。推动海港、空港全面数字化升级,货源市场共建、信息互享,优化南沙港贸易结构,探索将穗港深三大国际机场部分功能拓展延伸到南沙,合力构建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世界级港口群、枢纽群。
(本文为广州市宣传思想文化骨干人才项目“以南沙开发开放为重点,增强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阶段性成果,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葛志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