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国强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广州日报 2024年11月18日 作者:白国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生产力布局发生系统性变化的状况下进行的。广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适应城市生产力布局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体系性变化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规模化成型。
一是适应生产要素创新配置的要求,获取要素集聚的比较优势。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综合性门户和重要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基础设施,开放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大力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端创新要素和国际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贡献,突出城市科技创新的枢纽功能和引领作用。
二是适应新型产业组合样态要求,加快新质生产力布局成型。广州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产业园区、企业总部和工厂布局等载体布局上适应产业发展的新组合样态;同时,政府的公共服务平台也应更具有融合性和渗透性,突破平台资源通用、复用、共用的制度障碍,助力组织管理模式及产业布局优化,加快新质生产力规模化布局成型。
三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再生产的特殊需求,形成良性的循环格局。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数智技术、数智制造、数智服务等“底层技术”和通用技术,更好实现生产个性化、定制化、安全性等要求。在交换上,实现方式更加灵活快捷、时空范围更加广泛。特别是数据要素的交换,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实现瞬时交换。在分配上,要体现尊崇创新、激励创新型人才的突出导向,使数据等成为价值分配的重要因素。在消费上,生成许多新型社会消费方式,数字化、智能化、场景体验化消费和绿色消费成为重要特征。
四是适应新公共服务需求,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催生新型公共服务需求。为此,要科学构建起新质生产力的统筹规划布局机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机制和新型基础设施配套的投融资机制,切实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基础研究和支持引导,完善新质生产力的研发体系和发展评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数据共享、数据开发和数据应用,促进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