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高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南方日报 2024年9月2日 作者:杨再高
●经济发展更高质量,意味着能够提供更多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经济发展更有效率,意味着通过更少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产出,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更加公平,意味着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发展更可持续,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生态环境更好、资源利用更合理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更为安全,意味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更强,经济发展更稳定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系统全面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为导向,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统筹协同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撑。
“高质量”意味着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经济发展更高质量,意味着能够提供更多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为新动能新优势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经济发展更有效率,意味着通过更少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产出,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化、经济结构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经济发展更加公平,意味着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在经济发展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经济发展更可持续,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生态环境更好、资源利用更合理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完善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利用资源和绿色低碳发展,发展壮大绿色生产力。
经济发展更为安全,意味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更强,经济发展更稳定。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筑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屏障。
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意义深远
一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的重要保障。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求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又要求有发达的生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实现物质富足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推进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发展,打造形成优质高效的多样化供给体系和完善的内需体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强大的物质基础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二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量的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兴未艾。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不断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时代所需。新时代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经济循环不畅问题突出,经济发展方式仍较粗放,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到经济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持经济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完善经济制度建设。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决定》在部署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着眼系统化改革,明确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供给,也明确构建和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治理、城乡融合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制度保障,还提出完善推进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改革发力、制度给力和政策助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革产业发展模式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撑健全体制机制。产业强则经济强、国家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支撑。《决定》围绕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优化供给改革,强调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标准体系,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等。这将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大而强、全而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经济长期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决定》围绕发展以创新为显著特点的新质生产力,聚力新动能改革,部署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健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这将有效破解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难题,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者系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