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广州日报新花城 2024年8月30日 作者:黄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会从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对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等民生领域作出重大改革举措的部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需要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核心价值取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系统谋划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普惠性,强调保障对象的普遍性。基础性,强调以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为保障内容。兜底性,强调政府主要承担兜底保障责任。民生建设的三重结构交织一体,综合考虑民众在各个方面的基本需要,共同构成具备民生广度、民生厚度、民生韧度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民生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需要持续优化民生结构、完善制度体系、调整保障内容、改进运行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寻求民生结构的动态均衡,形成更加合理公平的结构特征;明确各民生维度的保障范畴、保障水平以及调整机制,构筑民生维度之间的制度衔接,强化民生领域法治治理基础,提高制度体系的科学规范和有效精准;回应人民渐进性、阶段性民生需求,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方法论,及时调整民生项目的具体内容,织密民生保障网;统筹协调纵向行政层级和横向职能部门的民生保障主体责任,形成合理稳定高效的运行机制,有效引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积极参与民生建设,丰富民生服务供给。
持续增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进一步拓宽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完善制度覆盖,扩大事实覆盖,在社保领域,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群体的需求,着力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逐步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民生安全网、稳定器的作用。针对区域、城乡、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通过加大农村和薄弱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增进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立足“提低、扩中、调高”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形塑更加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完善促进机会公平的制度机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解决低收入群体、新市民和青年群体住房困难,增进社会公平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在教育领域,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确保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教育质量有力提升;在健康领域,通过医联体、医共体的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均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