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剑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陈智颖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南方日报 2024年3月17日 作者:陈智颖 覃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心城市是人口、产业、资源、要素集聚的主要承载空间,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事实上,以纽约、伦敦、东京、巴黎为代表的超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绿色发展举措,有效缓解了资源有限、环境脆弱、人口膨胀之间的矛盾。面向未来,我国明确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率先推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绿色变革,提高发展“含绿量”,形成标杆示范引领作用。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
推动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发挥中心城市科研创新资源禀赋优势,聚焦氢能、光伏、海上风电、储能、碳捕集、碳封存等国际前沿绿色技术开展科技攻关,率先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低碳核心技术,服务绿色制造、绿色农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发展。加快培育绿色技术创新载体,构建国际领先的绿色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整合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共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以产学研联动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阶段绿色技术专业设置,着力培养掌握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管理、可再生能源发电、环境审计、环境修复等绿色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与国际组织在绿色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引进与落户政策,提升绿色人才的“造血”与“输血”能力。
以绿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绿色制造业,开展绿色全生命周期产品设计与生产,以绿色供应标准进行采购、运输、销售及回收,建设数实融合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实现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服务业,构建绿色咨询、绿色认证、绿色监测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ESG评估、绿色投融资、产品碳核算与碳标识认证、环境监测等一揽子绿色服务,降低企业的绿色转型成本,提升市场对绿色产品的消费热情。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构建微电网、虚拟电厂、先进储能、特高压输电等新型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推进“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等电能替代工程,针对传统能源开展无害化开采技术、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提高中心城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源交易市场效率。
持续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环境规制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针对不同产业类型、产业发展水平、地域禀赋特征等,因产制宜设置环境规制政策,发挥环境规制政策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正向激励作用,通过“创新补偿效应”提升中心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强化对外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作用,加大引进筛选高质量外商直接投资力度,通过吸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加强与国外先进企业合作交流。完善要素市场建设,避免市场扭曲和资源错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阻碍作用,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升级。提升中心城市环保产业高质量精益运营能力,在末端治理的同时加强源头预防和过程控制,通过采用先进工艺、节能设备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加强对难降解物质、重金属物质、放射性物质、生物安全物质等特殊污染物的控制,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对特殊污染物的识别、预警和治理能力。提升环保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通过数据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和反馈决策等服务,打破环保产业“信息孤岛”模式,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的全方位互动。
推动城市建设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推动城市运行绿色化。构建绿色高效的交通网络,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采用“短线路、小站距、高频次”的公交模式,着力打造由轨道交通、常规交通、慢行交通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综合型公共交通网络,完善社区绿色步行、骑行和车行网络。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汽车、出租车、公务车和私家车的使用,加快布局公共充电桩、充电站等基础设施,降低交通运行系统碳排放。提升建筑绿色化与智能化水平,对新建建筑设置强制性减排指标,加强天然采光、自然通风、隔音降噪、遮阳隔热等建筑技术应用,提升空调、电梯、照明等设备能效,因地制宜发展屋顶光伏,建设“光储直柔”微电网系统与智慧运维平台,实现对建筑能耗与环境的综合管理。
推动城市环境绿色化。建设海绵城市,构建地下蓄水池、人工湿地、水质净化、雨水直排、水循环利用的雨水调蓄系统,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持续推进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三旧”改造,加快实现村级工业园、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三园”转型,强力推进违法建设、黑臭水体、“散乱污”场所“三乱”整治。营造城市绿色空间,加强城市森林、公园、社区花园、绿色屋顶等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卫设施、旅游景点、商业街区、精品建筑等建设水平,为城市居民提供可达性较高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打造绿色整洁的城市生态。
推动城市生活绿色化。打造零废物城市生活环境,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链条的垃圾处理体系,减少街道和公共空间的垃圾量,加强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持续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引导市民养成绿色生活的理念和习惯,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出行,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
推动绿色发展政策工具箱优化
构建绿色发展推动机制。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与经验,根据中心城市特点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制定推动绿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或规划方案,明确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和产业导入的绿色标准。深入实施“数据要素×绿色低碳”行动,面向智能时代协同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转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的指标管理体系,将绿色发展作为城市体检评估的重要内容,形成推动绿色发展监测、反馈和约束机制。在城市内部开展片区、园区、社区、公共机构、企业、建筑等多层次以及交通、能源、制造等多领域绿色低碳试点工程,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持续完善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各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绿色采购政策、绿色投资政策、绿色消费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市场持续拓展。
激活绿色发展市场机制。发挥商业性绿色金融的带动作用,逐步完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股票等绿色金融市场建设,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带头设立绿色发展专项投资基金,鼓励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绿色创新技术开发,拓宽企业的绿色投融资渠道。发挥政策性绿色金融的引导作用,运用绿色金融财税奖惩政策、绿色技术创新专项基金、税收优惠、政府担保贴息等措施,加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加快培育绿色交易市场,围绕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开展创新探索,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的市场发现机制、价格生成机制和供求匹配机制。
陈智颖: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覃剑: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