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苹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广州社科动向:红色足迹,春园寻踪
南方日报 2023年8月21日 作者:张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共三大”)召开100周年。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挖掘中共三大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文化价值,广州市社科院历史所的专家用心讲好广州红色故事,撰写系列生动展现革命先辈理想信念、奋斗激情和牺牲精神的红色历史故事,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汲取智慧力量,凝聚前进动力。
以下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苹撰写的关于春园的红色故事:
春园,1922年建成,位于广州越秀区新河浦路22-26号。这是一式3幢并列的三层砖石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它糅合岭南传统建筑和西式建筑风格,典雅大气。春园四周有2米高的围墙,墙内绿树成荫。当时的春园地处广州城郊,环境清幽、安全;门前有水涌,划船可直达珠江,又紧邻大沙头火车站,交通非常便利。为筹备召开中共三大,1923年中共将中央机关从上海迁至广州时,选择了春园作为办公地,春园也是中共三大部分代表居住和举行重要会议的场所。
由此,春园被载入了中共党史。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期间,春园成了党中央机关人员活动的地方。陈独秀、马林、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向警予等代表就住在这里。6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春园24号三楼客厅开会,研究中央局成员组成及分工,决定由陈独秀、蔡和森、谭平山、毛泽东、罗章龙组成中共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为会计,三人负责日常工作。
据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回忆,蔡和森、向警予夫妇和其他与参会者对于时局有不同看法,回到住宿地还继续争论。这群年轻人心怀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坦荡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令人十分钦佩。
1923年10月,苏俄顾问鲍罗廷入住春园26号。此后,春园26号楼三楼客厅成为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同志的一个活动点,他们经常开会到深夜。
时至今日,百年春园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走进春园,我们依然能够真切感悟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期待更多的年轻人推开春园的大门,学习和铭记这些难以忘怀的历史,坚韧地扛起新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