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陈翠兰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副研究员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陈翠兰:打造广州国际花卉之都 激发美丽花城新活力
2022-12-26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广府新语 | 打造广州国际花卉之都 激发美丽花城新活力


广州日报  2022年12月7日  作者:陈翠兰


广州素有“花城”美誉,花文化底蕴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花卉的主产区之一和全国花卉产品重要集散地和进口花卉的调运中心,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广州打造国际花卉之都既有传承和发扬花城文化内涵的需要,又有利于壮大广州花卉产业,激发美丽花城新活力,把“花城”品牌推向世界,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国际地位、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


广州打造国际花卉之都的发展定位


国际花卉种业创新中心。立足花卉种业发展基础,积极对接国家种业振兴行动计划,以广州花卉研究中心为依托,联合广州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研发中心,加快建设国际花卉种业创新中心,重点突破组培、高效遗传转化、基因编辑、花期调控、精深加工和质量检测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种业交易交流、科普展示、孵化器、组培中心、种质资源保护、质量检测等,通过整合广州地区优势花卉科技资源,建设成我国规模较大,技术力量先进,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和服务相结合的国际花卉种业创新中心,推动花卉种业快速发展,抢占花卉种业制高点。


现代花卉市场流通中心。依托广州千年商都和全国三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的优势,充分利用好广州金融服务、电子信息、大数据等优势服务业,以荔湾区花卉交易市场集群为载体,强化资源整合,加快设施升级、功能完善、数智化改造和电商平台建设,打造一个集花卉线上线下交易、拍卖、冷链物流、保鲜贮存、包装美陈、加工制造、营销展览、信息发布及文教商旅于一体的枢纽型现代花卉市场流通中心,建成花卉价格指数风向标,增强广州在全国花卉产业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花卉总部经济集聚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本、信息、市场等资源优势和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的优势,大力吸引花卉行业的跨国公司、大型龙头企业入驻广州,设立全球总部、中国总部、区域总部,或设立行政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功能性总部机构。推广“总部+生产基地”的发展模式,引导种业、研发、中试、设计、营销、品牌、物流、金融等留在广州,生产、加工环节迁往土地和人力成本较低的城郊或外市,实现花卉生产要素的科学高效配置,逐渐建成国际化花卉总部经济集聚中心。


花卉产业融合示范中心。全面推进花卉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为关键,以大型花卉产业园为依托,发挥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与大型企业合作,促进花卉精深加工和衍生产品开发,加强花卉与电子商务、休闲旅游、文化体育、会议展览、科技教育和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花卉产业融合示范中心。


国际花卉旅游网红打卡地。大力发展花卉休闲观光旅游,依托现有花卉景区、城市公园、基础较好的花卉种植基地、花卉交易市场等,对其进行景观美化、场景体验、文化赋能、创意提升,增加文化性、体验性元素,突出个性,彰显游客品味,将其打造成高品质的公共休闲观光区域,以此展现广州花卉特色风貌和文化魅力,把广州打造成国际花卉旅游网红打卡地,实现为广州引流的目的。


加快打造广州国际花卉之都的对策建议


加快全域谋划,完善扶持和保障政策。从全市层面科学谋划,结合广州城市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工程,立足市情和花卉产业发展基础,突出广州特色和优势,制定国际花卉之都建设规划,明确国际花卉之都建设路线图。加大花卉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花卉企业用地保障,引导土地规范流转。创新金融服务,为有资金需求的花卉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定向授信等,为花卉企业和从业者量身打造金融助推计划,解决发展资金难题。加强花卉企业在社保、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和保障;推行研发奖补政策,激发花卉企业创新活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在花卉产业的覆盖范围。


建设功能平台,完善花卉专业服务体系。加快完善花卉专业服务体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功能型服务平台。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花卉+”大数据平台,提供市场供需信息、交易数据发布、分析和预测服务,协调和指导花卉经营者参与生产经营销售。建立花卉科技成果孵化综合平台,提供科技成果鉴定与评价、科技计划申报咨询、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示范推广。加快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等花卉社会组织发展,协助政府实施相关花卉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组织开展业务咨询、行业调研、教育培训、展览展销、经验推广等活动,促进花卉行业内分工协作与良性有序竞争。


健全标准体系,打造标准化示范区。瞄准国际花卉业发展前沿,健全花卉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开展涉及基础通用、种质资源、栽培技术、质量等级、行业服务等标准研究。对于优势品种和优势项目,制定行业领先标准,争夺花卉产业竞争主动权和市场话语权。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结合花卉产业园建设,打造花卉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推行、实施花卉种苗繁育、栽培、销售、包装、贮存等统一标准。建立、完善花卉综合标准体系,实现各个产业链条、关键环节的标准化,整合配套新技术、新设施、新栽培模式、新标准等,作为示范、引导和推广的平台。


强化人才支撑,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积极引进国际花卉之都建设所需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为花卉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强化人才培育,开设常态化的技术培训和产业交流观摩活动,提升花卉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重点开设园林设计、盆景造型、插花艺术、花卉种植等专题讲座,培育花卉产业所需的紧缺型人才。


营造文化氛围,强化以花为名片的城市品牌推广。强化“花城”品牌宣传推广。加强与国际和国家花卉组织的沟通联系,积极申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花卉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展会和花事节庆活动。做大做强广州迎春花市品牌,弘扬年宵花市“行花街”的传统文化。筹划建设广州花城博物馆,以花城博物馆为载体,凝炼花城品牌精髓,彰显广州花文化魅力,传承花文化历史,提高“花城”品牌影响力。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1952161#/detail/1952161?site4&column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