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杨再高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杨再高:立足“三个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2022-10-14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南方日报数字报 作者:杨再高 2022年10月9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七个专题,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简称“三个新”)进行了系统深刻论述。“三个新”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三者既紧密关联又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整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进入新时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杂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立足“三个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要立足“三个新”引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更好谱写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立足、把握新发展阶段,创新描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蓝图


站在新起点上的阶段。科学审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进而明确党和国家阶段性中心任务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这是我们党百年来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发展主题和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为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实力和基础。


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挑战之大前所未有,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国力提升等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乌克兰危机严重影响世界政经格局,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创新能力不够强等突出问题,使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明显增多。正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发展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标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切合中国实际。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统筹好“两个大局”,促进安全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就。


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发展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证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和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新发展理念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传承党的发展理论,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予以系统全新构建,阐明了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深刻揭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总量从54万亿元跃升到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货物贸易国;人均GDP从6300美元升至超1.2万美元,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新时代10年我国发展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充分证明了新发展理念是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引。新的“赶考”路上,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注重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倡导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厚植开放发展,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推进共享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等把握好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推动全球繁荣发展、解决人类发展赤字贡献中国方案。


科学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优势


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经济发展总是阶段性推进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对应不同的需求、产业、技术结构和关联互动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发展格局。随着全球环境复杂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使我国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功能明显减弱,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化解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要求发展必须转向更多依靠科技自立自强、供给质量提高和国内大循环,建设安全可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发挥大国经济优势的内在要求。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内需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随着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规模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还将不断扩张。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与配套能力,有1.6亿户市场主体、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升至第12位。加上正处于“新四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与需求潜力巨大,完全有条件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路径。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高居民消费规模和层次,形成强大稳固的经济基本盘。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拓展制度型开放,更好联通国内国际市场,以国内大循环助力国际大循环。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210/09/content_10036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