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程风雨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 经济学副研究员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程风雨:在奋进新征程中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2022-06-20  来源:大洋网

大洋网  2022年6月15日  作者:程风雨 


□ 程风雨 


广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强调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强化城市规划引领和刚性管控,加强城市精细化品质化管理,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当前,广州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中央厚望、人民期待。广州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坚定落实总书记赋予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使命任务,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打造城市有机更新新引擎


以城市更新作为产业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品质、优化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盘活低效空间、增强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城市创新能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必须将历史文化保护放在城市更新第一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精神和品格是软实力的内核所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历史遗存,探索传统历史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更加自觉地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为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随着 2021 年7月《广州市城市更新条例(征求意见稿)》出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城市更新注重“存量与增量联动、产业与空间结合、文化与活力并重”,强调在城市更新中始终把历史文化保护放在第一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传统肌理、街巷尺度、生活方式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塑造广州岭南特色城市风貌。



二是加快构建新型城市更新规划体系。将城市更新纳入公园城市总体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实施,深挖并统一规划城市闲置资源,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按照城市空间布局和不同圈层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分区引导、分类制定更新计划,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总体—片区—项目”更新规划管理制度,做到严控总量、分区统筹、增减平衡。加快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形成一套与大规模存量提质改造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机制,推动城市更新行动实现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三是建立健全“精深化开发+ 精细化管理”模式。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智慧城市理念贯穿至城市更新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的全过程,加强BIM、GIS等先进技术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深入推进最小管理单元的数字化,探索运用数字孪生理念和技术,全景、实时、精准掌握城市运行状况。统筹建设“城市大脑”,推进城市空间“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积极拓展互联网在城市运营和管理中的应用,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数字化社区。


四是探索可持续的更新改造实践路径。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深入推进有机更新,以敬畏之心保护好与城市一道成长起来的老建筑、工业遗存、老树大树等,保留老风貌、老味道。建立健全空间重塑和留白制度,优化城市功能板块布局,打造高品质精致城市。实施“城市细胞”更新工程,鼓励采用“绣花”功夫实施“微改造”,对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谋划推进“道路+”“公园+”“生活圈+”工程,探索打开更多公园、开发更多桥下空间、开放更多公共机构的公共空间。


以创新能级支撑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


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扭住创新能级这个发展的“牛鼻子”,按照创新链产业链协同的导向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坚持空间集聚、资源集成,加快构建各类创新主体互利共生、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筑牢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的动力支撑。


一是打造高能级创新策源地。推动城市功能空间融合共享,鼓励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活力强劲的众创社区和创新街区。加强低成本“双创”基地建设,促进更广泛群体创新创业。引导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质增效,对创业项目及初创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孵化服务,进一步扩大孵化器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规模。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先进能源等前沿领域,打造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围绕重点领域及重大战略需求,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创新平台网络。



二是建设高能级专业化特色园区。实施产业园区提质升级工程,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创新协作网络。深化园区间合作机制,推动园区共建、产业共育、利益共享,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融通发展。加强集聚度高、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集聚区和特色园区建设,大力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涵养高能级产业生态圈。以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变革经济组织方式,统筹空间、规模、产业布局,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构建“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产业社区”协同支撑体系,培育创新驱动、开放引领的产业新动能。根据科技资源配置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实际特点,在市域层面统筹创新空间,打造“创新策源地—创新孵化高地—创新产业化转化基地”圈层式空间格局。统筹旧城整修、新城建设,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加快培育梯次配套、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产业生态圈。


四是以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循环为抓手,做优做强做大制造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不竭动力,促进产业链循环,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有助于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和资源配置的控制力。广州应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链构建之间的融合互动,着力于创新驱动,在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完整的内部制造业产业链,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提升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影响力和掌控力。


(作者系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陈文杰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骆昌威


原文链接:https://news.dayoo.com/gzrbrmt/202206/15/158532_54287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