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杨再高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杨再高:发力“三大策略” 化解“三重压力”
2021-12-29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发力“三大策略” 化解“三重压力”

南方日报  作者:杨再高  12月21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但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在世纪疫情持续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推进经济工作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尤其要发力“三大策略”化解“三重压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发力扩大内需战略,化解需求收缩压力


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对稳定经济运行作用日益凸显,但也必须正视当前国内疫情散发、消费总体偏弱和投资低于预期给明年经济稳定增长带来的压力。化解需求收缩、消费疲软的压力,关键是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一是全面促进消费恢复。稳步提高消费水平和优化消费结构,促进传统消费提质扩容,推动新型消费加快成长,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倡导绿色低碳和节约消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完善城乡融合的消费网络和环境,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推动共同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在做大做好“蛋糕”基础上切好分好“蛋糕”。


二是拓展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超前推进“两新一重”、储能送电输气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加快补齐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投资,促进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投资。完善社会民生底线政策,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供给冲击压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供给侧仍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方面。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呈现加速下行的态势,与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煤电紧张、汽车缺芯等供给冲击密切相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解决经济社会突出矛盾、优化供给结构和推动经济稳中求进的治本之策,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及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主线。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化解稳中求进的供给压力。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落实好科技创新政策,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完善科技创新生态,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二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围绕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多渠道加大支持力度及关键要素保障,加快补齐产供链条短板,构建自主可控、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立足市场、配套等优势,巩固提升5G、高铁、新能源等领域产业竞争优势,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建设数字中国,以数字化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和服务业提质发展。促进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合作,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储备保障基地。


三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能效,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国内资源生产及其粮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落实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稳外贸外资外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统筹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发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化解预期转弱压力


目前全国市场主体突破1.5亿户,其活力也持续增强,但受疫情反复、各行业成本上升和全球经济形势新变化影响,尤其是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导致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预期明显不足。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就业创业,是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盘。要多措并举化解市场主体预期转弱压力,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及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好支持市场主体的财税、金融、公共服务等各类支持政策,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帮助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融资支持,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对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时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催生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城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为引领,深化“放管服”改革,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堵点难点痛点。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推动财力下沉支持保好基本民生和基层运转,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增强市场主体发展的信心和韧性。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m/ipaper/nfrb/html/2021-12/21/content_41244.htm?from=weChat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