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超乔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标题:加快构建强大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 南方日报 A11 理论周刊|新论 |2021-10-26
加快构建强大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
●宁超乔
加快构建强大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既是超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推进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更是筑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铁壁铜墙的迫切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强大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的五个方向
广州构建强大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既要立足现代化超大城市的现实需求,也要扛起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更要重点把握五个方向。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基于现代化的城市服务管理需求,确立构建强大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的目标。二是坚持系统观念,从“健康中国”的高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顶层设计,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系统性重塑,从“小疾控”向“大卫生”转型。三是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医防融合”的整体思路,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重心在“预防—控制—治疗”全链条中“关口前移”,资源向基层“重心下移”,构建落到实处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新格局。四是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赋动能、增效率、聚合力,全面理顺公共卫生体系运作机制,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各组织运转有效、综合协同,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能力水平。五是要结合当前超大城市系统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实情况,全面强化公共安全应急防控系统,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织密市疾病和疫情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切实维护人民健康,构建集中统一、高效运作、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新格局。
加快推动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探索和政策创新
一是深化体系改革,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系统性重塑。要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健全各级公共卫生机构,明确公共服务职能,理顺疾控体系与公共医疗、公共应急、物资保障、城市治理等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建立上下联动、相互结合、分工协作的“大卫生”组织架构。要强化疾控中心的龙头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综合服务职能,增强其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核心支撑作用和龙头作用。针对当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力量薄弱的现状,要推动公共卫生资源下沉,补齐基层公共卫生资源短板。要加快推动“医防”深度融合,推动公共卫生医疗联合体试点改革,解决公共卫生与医疗“两张皮”,推动二者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二是加强资源供给,推进公共卫生供给侧改革。公共卫生体系能否发挥效能,关键在于资源配置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要建立“实有人口”公共卫生资金投入机制,超前谋划,有效储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要从队伍建设、队伍发展、队伍稳定、队伍优秀等方面入手,全面激活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能量,建组一支具有自豪感、价值感、荣耀感的专业化、高水平、现代化疾控队伍。要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供给,优化软硬件设施布局,推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标准化建设。要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产能储用”能力,增加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和技术的快速生产能力、后勤保障能力、高效调配能力、社会调动能力。要关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发挥广州生物医药等方面的产业基础,加快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检验检测等产业提升,加强补链、强链,迅速占领国内抗疫产业链高地。
三是落实“平战结合”,提升疾病防控救治能力。作为华南地区医疗高地,广州具有疾病防控救治的优势。要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调整医疗机构的功能,规划布局“平战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市、平战结合、梯次分布的医疗救治网络。要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制度,优化救治流程,加强基层救治能力。要打造一批世界知名、全国领先的医学学科,逐步提升重大疑难疾病诊治能力。要全面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加大对生物安全战略、重大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药物及技术等关键研究,实现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防御关口前移。要加快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为生物安全的一网统管、重大传染病病原体研究、临床救治和疫苗研发提供硬核科技支撑,打造中国抗疫的“广州方案”。要打通要素障碍,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剂、药物疫苗及公共卫生应用等一体的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
四是聚焦统一高效,强化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现代化城市亟待补齐的关键性内容。要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一张图”,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真正做到能够根据疫情发展的规模、时序,建立动态的分级、分类、分流制度,实现处置主体明确化、处置流程标准化,真正提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运作效率。
五是着眼防控能力,织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网络。要加强城市门户地区和通道跟踪监测,强化跨区域人员流动和疫情信息的动态化监测评估预警和信息共享,严格落实分级分类健康管理,全链条筑牢“外防输入”严密防线。要促进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健全各层级的联防联控机制。要做细城市社区健康单元,充分考虑疾病防控和人民健康需求的空间应对,将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健康社区规划落实到行动中。
六是强化法制建设,营造人民健康的城市氛围。要从法制建设、环境建设“软硬”两个方面,扎实构建现代化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环境。要强化公共卫生的法制刚性,加快制定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领域传染病防治规定,健全生物安全等地方法规制度,提高全民疾病预防控制法治意识和公共卫生风险意识。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