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疫情防控中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

作者:张跃国 赵竹茵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疫情防控中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
2020-02-10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当前各级部门应当大力落实中央精神,建构统筹协调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群众话语联动赋能的疫情防控舆论话语体系,通过不同舆论场的重叠和补位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支持。


一、当前疫情舆论形势及建构舆论话语体系的紧迫性


自媒体时代舆论具有内容复杂化、形式碎片化、传播即时性和价值取向不稳定的特点。各类媒体从2019年年底开始传播“武汉不明肺炎”,2020年1月中旬相关信息数量激增,并逐步向关注公共部门表现、分析疫情原因、传达党中央精神、部署防控工作、评价学术道德、赞扬医护队伍、抢购防疫物品、肯定社会救援力量和呼吁加大救助力度等多维视角发散;在关注疫情的同时,形成了杂糅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群众话语并隐含不同价值取向的复杂舆论生态。


由于全国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各地面临着节后返程高峰的压力。当前各级部门应当大力落实中央精神建构协调有序的疫情防控舆论话语体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构筑舆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维护国家稳定的制度优越性。


二、疫情防控舆论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疫情防控舆论话语体系指能够容纳政府、专家和社会公众的语言世界,是能够打通不同舆论场间主体、内容和价值取向壁垒的话语担当,协调有序的舆论话语体系能够引导人们形成自信积极、开放透明的公共治理空间。当前疫情舆论话语体系主要由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群众话语构成。各类话语的本质都是意识载体,是观点和意见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统筹协调联动赋能,分层次地传播党中央决策部署、各部门联防联控措施成效、防疫抗疫一线感人事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共同实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一)政治话语


政治话语指政治性表达与交流的话语,包括政府报告、政治会议、政治媒体宣传、政府各部门颁布的政策法规或文件所使用的语言,当前主要表现为主流媒体上各类宣传机构进行的疫情防控表达。政治话语的形成过程相对规范,在措辞表达、文字顺序等方面往往具有特定含义,体现特定意图。


政治话语的主要运用主体是党和国家的各级机关部门,实际受众是体制内的组织和个人,传导过程主要体现为“命令—服从”形式。社会公众对政治话语具有认知,但是融入空间相对有限。政治话语运用要遵循以下要求:一是权威,如果发布低端、庸俗信息,将影响发布主体的公信力。二是集中,如果发布分散、零碎的信息,可能导致受众无法有效领会和接受。三是具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空间,能够坚持自我纠错,实现自我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政治话语对国家的国际形象具有较高影响,以政治话语进行的疫情防控表达要与国家的国际地位和主流价值观相匹配。


(二)学术话语


学术话语指在学术研究、传播和交流等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当前主要表现为关于疫情防控的专业概念、分析和论证,主要载体是各类专业期刊和媒体,如《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论文、国内媒体关于地方政府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权力的法学论文等。


学术话语的主要运用主体是科研机构及专业力量,形成过程多是对现象或数据基于特定范式进行分析归纳形成观点或结论,传导主要体现为“发布—评论”形式。学术话语的实际受众是专业人群,政府部门需要将其转化为具体对策建议之后才考量是否予以采纳,社会公众对其领悟能力相对不足。学术话语运用要遵循以下要求:一是严谨,要力求概念明晰、逻辑严密、语法规范、结论鲜明;二是科学,要尊重客观事实,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内容经得起检验和推敲;三是具有现实意义,最终要能够指导实践,能够对世界进行改造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与学术话语较为接近的专家话语社会公信力较强,如钟南山院士对疫情存在人际传播的解释、李兰娟院士对抗病毒研究成果的发布。


(三)群众话语


群众话语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是非官方和非专业的人民群众日常沟通语言,主要表现为关于疫情的民间信息交流、不安情绪表达等,传播载体主要是新兴媒体,如微信、微博、QQ、短信、电子邮件等。群众话语的形成过程相对随意,内容主要针对事件现象本身,不拘泥表现形式。


群众话语的主要运用主体和实际受众都是广泛的人民群众,包括具有官方或者专业背景的全体群众,主要通过普遍的人际交往传递。群众话语运用要遵循以下要求:一是真诚,在语气上要尽量掌握感情分寸,避免空洞和抒情。二是生动,要广泛使用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等,使用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喜闻乐用的语言。三是温暖,要表达关怀和关切的态度,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困难和心理安宁。值得注意的是,群众话语的适用范围最为广泛;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要走进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大多需要首先转化为群众话语。


在理论上分属不同舆论场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群众话语,通过主体、内容和受众的重叠交互建构成为舆论话语体系,可以形成强大的疫情防控舆论阵地。三种话语代表的三个舆论场重叠部分越大,舆论阵地就越坚强,舆论引导就越及时;重叠部分越小,舆论阵地就越脆弱,舆论引导就越迟缓。如果不同话语所代表的舆论场之间存在撕裂,就可能会导致民意丧失,人心涣散。


三、建构舆论话语体系支持疫情防控的对策建议


当前各级部门应当迎难而上主动出击,紧密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地实际情况,提升语言转化能力,形成包括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群众话语的舆论话语体系,形成重叠和补位的舆论阵地,分众式地回应人民关切,全方位地传递权威信息。


(一)坚持赋能和凝聚共识的核心价值取向


继续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宣传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的有力行动,不断增强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决心与信心。同时运用三种话语,快速发声、精准定性,旗帜鲜明地表达公众恐慌对象的本质是疫情的传染性,疫情防控需要人人参与、守土尽责、联防联控,中国的公共卫生应急治理能力将在疫情防控中得到锤炼和提升。以真诚的表达、开放的姿态,引导发散的公众话语回归到“理性参与疫情防控治理”之中。


(二)设置统筹和立体传导的系统工作机制


打造横向统筹、纵向传导、广泛参与的舆论引导工作体系,形成政府、专家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联动机制。成立统筹党宣部门、科研机构和媒体力量的舆论引导工作领导小组,做实做细各项工作清单。完善信息收集、掌握和发布机制,明确各项工作的分管领导和专业人员,落实宣传工具器材以及个人安全防护装备。设立公众参与疫情防控的舆论平台,吸纳、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建言献策。


(三)发布覆盖全舆论场的分众式权威话语


增加权威信息发布力度,在全舆论场以三种话语持续释放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注重分众式发布权威话语:重点以政治话语对体制内组织和人员发布命令、部署工作;侧重引导专业力量以学术话语发布医疗和社会治理知识并进行专业解释,鼓励发布具有医学色彩的社会治理对策;广泛发动“意见领袖”在自媒体以群众话语传播治愈案例、防疫抗疫感人事迹和关怀疫区生活信息。注重主体和话语的关联创新,探索以学术话语解读官方决策、以群众话语传播专业知识、以政治话语肯定群众参与等语言模式,通过不同话语统筹补位,形成不生硬、没有距离感和违和感的疫情防控舆论话语体系。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曾永健 连黎斌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0065037442739096727&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