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新闻中心
媒体采访 Home / 新闻中心
1月4日《广州日报》报道我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刚的媒体文章
2025-01-09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陈刚建言“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脊梁

 

3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提出要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提高产业含新量、含智量、含金量、含绿量,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在当前这个节点,广州推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什么特殊意义?它如何呼应国家的期待、时代的需求、城市发展的需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州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借鉴他山之石,广州产业如何“锻长板、补短板、铸新板”?以广州市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契机,记者对话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刚,分享思考和洞见。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脊梁

 

访谈专家: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刚

 

谈产业体系

 

政策一以贯之体现稳定预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陈刚表示,广州推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当其时,是一以贯之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地落实的体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部分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重要内容。根据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省以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7个未来产业集群为主轴,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系统性地保障‘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宏伟目标的实现,广州需要找到能够坚持下去的‘主赛道’。”陈刚表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释放了持续稳定的鲜明信号,给予经营主体长期发展的信心。

 

产业规划上的一脉相承正是例证。2022年《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根据已有产业基础,补短板锻长板,构建“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出到2025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5%的目标。

 

再看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21”包括了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其中6个新兴支柱产业,5个战略先导产业,4个特色优势产业,是对以往产业规划的继承和发展。

 

持续稳定的信号还体现在推动新旧动能的平稳持续转换。当前乘用车市场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新能源汽车增长迅速,但是市场对传统燃油车市场依然有需求。21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中第一个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两者并驾齐驱。对此,陈刚解读:“智能网联产业能够为燃油车注入创新活力,焕新使用体验,产业规划并非旨在舍弃燃油汽车,让未来所有汽车都成为新能源汽车,而是对存量优化提质,对增量扩大规模。”

 

谈城市功能

 

立足城市禀赋“两业”融合发展

 

“一个城市的功能是脱胎于产业发展的,两者互为因果、一体两面,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对城市现有功能的深化和凸显。”陈刚表示。从短期看,体系将带来政策、资本、科研等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与落地,将加快广州的集聚功能,推动项目、创新、人才、资源、生态、服务等要素加速广州集聚。

 

“广州是一片能够诞生新业态新模式的‘沃土’。”陈刚表示,广州是少有的把服务业体现在产业体系主题中的城市,在体系设计中强调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陈刚表示,广州工业基础雄厚和现代服务业优势明显,正具备“两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梳理历史脉络我们就能得到答案,广州制造业的发展为服务业提供了市场需求,催生出新的服务业态和模式,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壮大也为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能,两者相辅相成。

 

制造业基础方面,广州的产业链条完备,在我国拥有的41个产业大类中,广州拥有其中的35个,这些产业串珠成链,形成了亮点闪耀的“产业带”。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完整,也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从科研创新方面看,广州拥有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数量众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创新版图位势持续跃升,科技创新综合水平逐步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8位。从整个产业结构来看,广州的市场规模体量很大,消费前景广阔,消费型产业的效能强劲,这就为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谈政策落实

 

避免“内卷化”竞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了广州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广州又应当如何更好地发挥这张产业“蓝图”的作用?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陈刚认为,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目前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应当立足目前全市各区已经有的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合理分配。”如此一来,可以避免“内卷式”竞争成为影响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因素。

 

其次,陈刚认为,应当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协同发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且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最好能成立专门的产业研究智库,理清政府政策的边界,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

 

最后,陈刚认为,该产业体系是“开放的、动态的”,要根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新动态,结合广州的发展实际迭代更新。他提出,广州应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定期评估政策实施的效果,依据现实需求对产业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落地生根、发挥实效。“不过也要注意的是,政策的制定需要有延续性,过程中的调整不应该改变产业布局的主方向,这样才能构建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有效帮助市场主体降低发展风险,增强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