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研究所承办的“广州老龄化的结构冲击效应与响应策略”研讨会在院八楼会议室召开。研讨会由社会研究所所长黄玉主持,来自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参会嘉宾针对广州市人口规模与结构、全市及各区老龄化发展态势及预测、银龄人才资源开发等不同主题展开研讨。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董玉整研究员以“广州市人口发展的十大特征”为题,从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和人口分布四个方面分析了广州人口发展的新常态,指出广州老龄化不仅是一个阶段性现象,更是一个长期状态,全社会从顶层设计到基础设施都面临长期适老化发展的任务,要从备老、养老、抗老三方面出发,把老年人的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全龄友好型社会的十大主要挑战和对策建议。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侯佳伟教授以“广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题,在全世界、全国和广东的视野下分析广州老龄化问题,指出老龄化进程的三大引擎是生育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历史生育高峰影响,结果是老人多于孩子、城市老人多于乡村老人、非就业人口多于就业人口,为此需增加对老龄化现象的深刻认识和积极应对,并以全国和广州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案例分析城市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策略。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王军教授以“广州人口老龄化现状、未来趋势与应对策略”为题,指出中国经历了出生性别比升高、家庭结构重大转变、城乡人口分布和人口流动模式调整的历史转折,已进入超低生育率阶段,老龄化趋势进入短暂的战略机遇期。广州需对老龄化保持高度警惕,通过将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分为顶部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和底部老龄化(生育率降低),分别采取针对性缓解性政策和适应性政策,逐步建立适应老龄社会的全面社会经济架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周仲高研究员以“科学开发银龄人才资源 探索‘老有所为’的广州模式”为题,从开发银龄人才资源的意义、广州市银龄人才规模估算、广州市开发银龄人才资源的做法切入,总结了广州市在相关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存在问题,指出应正确把握“三对关系”即老年志愿服务和老年人再就业的关系、银龄人力资源开发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和老年人再就业权利与权益的关系,采取积极举措探索“老有所为”广州模式。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黄柯劼副研究员以“广州人口老龄化:发展历程与区域分异”为题,指出人口流入是影响老龄化进程在全市和各区发展整体速率和差异的重要因素,未来10-15年内,低龄段老年人群体和高寿老年人群体的规模将会同时出现较大跃升,流动老年人现象不容忽视,应从加强流动人口市民化服务、强化协同破解异地养老难题、预判未来老年人群体结构性转变等方面入手,积极应对老龄化结构性挑战。
社会研究所及院内其他研究所科研人员、科研处有关同志参加了本次研讨会。通过本次研讨,社会研究所课题组进一步深度接触相关领域前沿研究并获得人口学专家宝贵意见,为高质量完成年度院重大课题打下了良好基础。
(供稿:社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