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与社会变革及治理策略研讨会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城市治理研究所承办。来自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社会变革和社会治理模式产生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探讨发展规律和治理策略,为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优化人工智能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城市治理研究所所长杜家元主持会议。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王东宾以《AI时代的“新人”论与开源思想》为题,从解读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出的培育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人”是每个时代基本命题的视角,分析“人工智能增强”(IA)和“强化人工智能”(AI)的核心区别以及人机关系。结合汉娜·阿伦特“行动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特权”观点,阐述人工智能特性,并以日本农业机械化为例,主张开源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要维护人的主体性。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蒋余浩以《中国人工智能:迈向包容性的理论与路径思考》为题,分析美国AI发展特征和中国AI发展趋势以及各自优势。为避免AI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垄断和不均衡现象,建议中国在AI发展中要借鉴联合国贸发会议提出的“包容性人工智能”理念,推动技术与产业融合。他在发言中指出,广州应利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平台资源,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聚集区,带动珠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贾开以《开源人工智能的争议及人工智能的变革未来》为题进行发言,指出“开源”是2025年AI发展的关键词,但相比传统的代码开源,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源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框架的争议、政策监管差异等。他以中国魔搭社区为例,分析其“可行性优先”“中立性”和“包容性”特征,建议通过平衡经济民主与公共利益,推动开源生态的安全发展,既要降低创新门槛,也要防范技术风险。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行政副院长刘金程以《AI加速主义下多路径治理及其社会适应性》为题,提出AI治理应采用“体系内集成+平台化牵引+实验性探索”三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模式,在加快技术发展的同时守住社会安全底线,并就AI多路径治理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蒋豫蓬以《AI与能源的共生与制衡》为题,从技术角度分析了AI与能源行业的共生关系,指出AI是高能耗产业,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不断增加,能耗压力背后存在系统性风险;同时也是推动能源优化的重要工具,在新能源预测、电网调度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他在发言中就AI快速发展时代,构建可持续发展的AI-能源生态系统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治理策略与建议。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占卿以《跨越奇点:AI时代的均衡加速与治理重塑》为题进行发言,他通过回溯“加速主义”和类“奇点”理论在过去几十年的乐观基调,指出AI前所未有的技术加速能力压缩了社会调试期以及可能造成的“非均衡性”,是当前人们对加速主义恐慌的主要原因。他结合蒸汽机、电力等历史技术革命的经验,提出运用新治理思维推动加速均衡化,通过规则统一、技术嵌入治理和跨学科协同等方式,利用“奇点”到来前的窗口期,实现技术跃升普惠化,推动社会均衡化发展。
(供稿:城市治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