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理论文章 Home / 理论文章
黄柏莉:永不消逝的旋律
2023-09-22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南方日报  2023年9月22日  作者:黄柏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共三大”)召开100周年。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挖掘中共三大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文化价值,广州市社科院历史所的专家用心讲好广州红色故事,撰写系列生动展现革命先辈理想信念、奋斗激情和牺牲精神的红色历史故事,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汲取智慧力量,凝聚前进动力。

 

下文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柏莉撰写:

 

“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满腔热血沸腾……”阵阵雄壮激昂的歌声,回荡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上空。1923年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与会代表齐聚黄花岗,庄严祭奠革命先烈,一齐高唱《国际歌》。

 

《国际歌》是革命的宣言,战斗的号角。1921年,以特派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的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被这首“全世界无产者的歌”深深震撼。1923年,瞿秋白回国后担任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主编,并着手翻译《国际歌》。在北京的一间小屋内,瞿秋白坐在风琴旁,对照《国际歌》的原文,一字一句译成中文,他时而自弹自唱,时而低头斟酌。当译到“International”这个单词时,他若有所思地停下手中的笔,站起身来,在屋内来回踱着步子。如果将这一长串音节,直译成中文“国际”,歌词会被拖长,将破坏旋律的优美和连贯。瞿秋白陷入了沉思,这时,他脑海中浮现出在莫斯科参加劳动者集会时的热烈情景,全世界无产者肤色各异,语言有别,但共同高唱“International”的他们,在那一刻却遥相呼应,心手相连。于是,瞿秋白巧妙地将“International”音译成“英德纳雄纳尔”,不仅使歌词与曲谱和谐相融,也表达了全世界无产者“异语同声”,追求“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

 

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将中文版《国际歌》发表在《新青年》季刊创刊号上,中国无产者终于和全世界无产者万口同声,唱出了这首高亢又深沉的无产者战歌!6月20日,由瞿秋白担任指挥,中共三大与会代表在黄花岗高唱《国际歌》,中共三大在昂扬的旋律中正式闭幕。

 

在壮怀激烈的岁月中,《国际歌》的旋律生生不息,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初生走向成熟的百年荣光。在中共三大上第一次唱响的《国际歌》,从广州传唱全中国,唱响百年,经久不息。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