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广州:全球城市评价研究”学术会议在广州举办
探讨全球引领型城市新理论新方法
6月21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世界大都市协会协办的“2019广州:全球城市评价研究”学术会议在广州举办。
“广州全球城市评价研究”学术会议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在世界大都市协会支持下精心打造的国际会议品牌和国际性重大年度学术活动,旨在推动全球城市研究机构、智库、国际组织开展深入对话与合作,成为全球城市研究的重要国际交流合作平台。“2019广州:全球城市评价研究”学术会议于6月21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清和厅顺利举办。
文、图/龙锟、侯翔宇、穗社科宣
本次会议包括主题演讲和“全球城市评价与城市未来”“全球城市发展战略与实践”“粤港澳大湾区与城市合作”三个专题会议。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大都市协会(Metropolis)、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牛津经济研究院、日本森纪念财团、普华永道咨询公司、科尔尼咨询公司等全球城市权威研究机构以及港澳、内地有关高校的专家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引领型城市新理论和新方法,建言广州国际大都市建设,为充分发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推动中国城市发展及全球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并利用会议研讨、报告发布、技术调研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广州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理念、实践,发出广州声音,讲好广州故事。
在专题演讲中,来自全球城市评价研究机构和广州地区、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纷纷建言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国际大都市建设。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副主任、英国雷丁大学教授凯瑟·佩恩认为广州作为全球城市,未来要明确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高城市创新能力。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全球城市研究主任理查德·赫特展望了2035年的世界领先城市,并分析了促进世界领先城市成功的因素及广州的优势。日本森纪念财团城市战略研究院执行主席市川宏雄通过“全球城市实力指数2018”分析了全球城市发展新趋势。俄罗斯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城市及区域发展学部研究员伊万·科亚奇亚从莫斯科大区规划分析了世界主要都市区的战略规划及治理模式。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强建议,广州应实施以“金融+科技+文化”为特色、以“CBD+高新区”为形态的实体经济支撑发展道路;立足于融入并引领大湾区发展,在推动湾区要素自由流动方面发挥组织者、引领者作用;在加强全球软联系上下功夫,包括信息、技术、人文、外交、知识网络等联系;注意把二三十万外籍人口纳入全球城市的战略谋划、形象塑造和文化建构中;注重协同打造广州城市发展的多元动力结构;通过布局导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新业态等,重塑国际大都市新型产业体系。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姚宜代表研究团队发布了《2019广州全球城市发展报告》。报告指出,广州已经由一个区域的枢纽城市跃升为全球一线城市,国际认知度逐步提高。
艾格尼丝·毕卡德
世界大都市协会对外关系部部长
艾格尼丝·毕卡德在致辞中向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表示感谢。她介绍了世界大都市协会推进城市以及都市区域发展的职能,认为广州作为世界大都市协会联合主席城市之一,在引领城市创新、应对全球城市挑战及推动城市转型方面,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希望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治理方面,聚集各方的努力和智慧,共同应对都市领域所遇到的挑战,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推进全球城市的发展。
本·德拉德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副主任、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
本·德拉德建议广州、香港、深圳等城市可通过进一步推进大湾区创新体系区域一体化以及开展广州工业科学合作挖掘更大的潜力。
张跃国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张跃国在致辞中指出,从不同的维度对城市作出富有洞察力的解析和战略前瞻性的判断,给城市未来发展指出方向和路径,这正是我们作为城市观察者、研究者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决心做好全球城市评价研究会议平台的初衷。他在主题演讲中认为迈向全球城市的广州仍是“发展中的城市”,创新力已成为改变全球城市格局与城市形态的力量,城市发展的艺术在于准确把握快变量与慢变量;广州要围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强化推动变革的胆略,拓展城市战略想象力。
张大卫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大卫在主题演讲中认为,广州的定位在不断“升舱”,基础雄厚,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广州在综合交通、文化、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拥有强大的公共服务能力,华南地区其他城市很难撼动它的地位。
他建议,广州要加快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使“老广”进一步焕发新活力。保持城市的年轻化,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特别是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就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把广州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中心和消费中心。
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倪鹏飞认为,广州是充满活力的宜商城市,基本特征表现为目标管理对标标杆。宜商城市竞争力表现在企业表现、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及市场需求四个方面。理想的宜商城市表现为外资纷至沓来,新企业层出不穷,当地市民创业高涨,中小企业蓬勃向上,大企业持续发展,经济充满活力。
观点
陈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陈耀指出,广州应更加突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把提升中心性的重点放在创新上,瞄准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目标,提升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能力,争取成为第四个综合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大湾区城市协同创新的“领头雁”。
刘云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
刘云中基于全球城市体系及其可能的变化提出:一要发挥广州在创新方面的优势,让创新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二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国际人才良性流动的机遇,包括通过产业建立密切又复杂的联系,形成全球、港澳和广东等不同区域之间人才的良性流动等。
王世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王世福认为,应从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势能上实现空间响应,一要突破自然边界,加强珠江口跨江两岸联系;二要利用边境界限,拓展空间纵深;三要开展飞地合作,势能散点释放。
张晓玲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
张晓玲认为,全球的发展受到了资源和技术水平的制约,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是联结的、多层面的,而且要以人为本、以资源环境保护为中心。
刘成昆
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刘成昆认为,大湾区建设将有效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澳门发展的要素资源短缺、空间载体不足的难题,拓展地理空间,扩大市场空间,提供更多就业创业和发展空间;澳门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集中建设“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个基地”。
周平
澳门城市大学澳门“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周平提出,在湾区合作中间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要利用自身的世界城市品牌,做好“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扬声器”、利用“两制”吸引外商的“引力器”、国际贸易争端的“调解器”、民心相通的“贯通器”、湾区人才“孵化器”、湾区便利化机制“兼容器”等十四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金军
普华永道战略咨询业务合伙人
金军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能够起到带动其他的中小城市发展的作用,能够把广州和周边城市的产业特性的协调以及整体的区域协调做得更好。广州作为中心城市,竞争优势是来自高质量的发展、高水平的开放。
周鹏远
科尔尼咨询公司高级项目经理
周鹏远建议,围绕国际城市打造,建议未来广州强化商业活动水平,打造领先的商贸枢纽;提升广州在文化、信息交流和国际交往领域软实力;打造“以市民为中心”的全新发展模式。
专题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5/html5/2019-06/25/content_111595_614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