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智库】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发布2021年度重大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李佳莉 谭敏
12月21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2021年度重大课题成果发布会以“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 夯实决策服务支撑体系”为主题在广州召开,会议集中发布了12项重大课题研究成果。近年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将重大课题作为新型智库科研工作的总抓手,构建“1+1+N”的工作体系,不断推动重大课题成果“研究专报+刊物发表+成果发布+媒体宣传”的组合式成果转化。研究报告获相关部门采用的数量与比重不断上升;专家学者在媒体平台发表文章和观点的数量屡创新高,极大地增强了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重大课题之重:围绕决策亟需解决发展之惑
重大课题研究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创设并实施的一种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机制,在全国社科院系统是一个创举。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是新型城市智库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宗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重大课题均是紧紧围绕广州市委市政府决策亟需的重大课题和广州发展战略问题来立项研究的。 “作为广州重要的‘思想库’‘智囊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要不断提升决策服务能力。”在广州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看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课题成果能否符合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能否反映真问题、解决痛点难点问题。
从2021年度的12项重大课题来看,既有新时期新发展格局下广州该如何作为?比如《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研究》《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研究》《新发展格局下广州推动企业“走出去”研究》;也有对广州面临问题的前瞻性思考,比如《广州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研究》《广州若干重大科技发展态势及其推进对策研究》;还有民生类的,比如《以居民医疗需求为导向,优化广州医疗资源供给结构研究》;还有关于历史街区的《近代沙面历史文化研究》等等。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许鹏认为,2021年度重大课题成果有两方面的新特点:一是选题方面有新高度。重大课题选题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广州“十四五”改革发展等重大主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服务决策有新突破。一大批研究成果被省市有关部门采纳应用,为广东省、广州市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重大课题之新:体制机制保障成果转化率高
重大课题科研机制连续开展了6年,每年都要有些新思路、新举措、新变化,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展新型城市智库建设及决策咨询能力的深度与宽度。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以重大课题为总抓手,构建了“1+1+N”的工作体系,即每年每个研究部门至少围绕1个重大课题,举办1次以上学术交流会议,撰写多篇决策研究报告。自2016年设立以来,已连续开展了六年,一共完成了83个重大课题,形成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研究决策报告。
重大课题整合全院力量,采取集团作战的方式,开展系列式、系统性、长期性研究,对课题组织、调研和结项评审等工作做出了严格的制度安排。“我们的评审及验收可不是走过场,我们邀请高校、政府甚至企业等机构的学者从选题开始,对课题做论证、评分。”张跃国强调说。这样的制度安排也为重大课题的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重大课题也非常注重保持研究的延续性。”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所长张赛飞介绍,2016-2018年,科技创新研究所聚焦广州科技创新定位先后开展《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研究》《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全球城市科技创新模式与广州的选择》研究;2019-2021年,在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科技创新研究所又尝试跟踪全球发展态势,探索开展《全球技术发展态势与广州的选择》《全球重大技术发展态势与广州的对策》《广州若干重大科技发展态势及其推进对策研究》,以期为广州布局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提供决策参考。
张跃国介绍,重大课题研究过程中,强调收集整理一手数据和资料,注重社会调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剖析、量化分析,构建分析指数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决策理论运用,创新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突出决策咨询的学理支撑。2021年区域发展研究所的重大课题《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研究》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覃剑副所长介绍,课题组采用实地参观、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开展广泛调研,与相关政府部门、大学、智库、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多角度深入研讨交流。“智库研究必须重视‘深调研’,社科工作者要到现场去调查,要舍得下‘笨’功夫。”张跃国指出,广州市社科院对课题“深调研”做出制度安排,大大激发出科研工作的活力。
正是通过完善重大课题运作机制,改革创新研究方法,最终使重大课题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更贴近实际操作、贴近决策。作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新型智库有可为、有作为。
(作者单位:李佳莉: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谭敏:广州日报社)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李佳莉 武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