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广州】挖掘“毛泽东在广州”红色史迹,传承红色基因
广州学习平台2020-07-14
作者: 陈贵明
广州是毛泽东革命历程中与瑞金、延安具有同等地位的革命纪念地,堪称革命领袖的锤炼地。毛泽东在广州首次进入中共领导核心,毛泽东思想在这里萌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广州的革命实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性起步,是广州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理论领先、文化创新的历史见证。“毛泽东在广州”红色史迹具有鲜明特色和重大价值,亟待深度挖掘梳理,凸显亮点,塑造品牌。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3次来广州;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至少8次来广州,时间总计超过两年。毛泽东在广州留下了许多在中共党史上值得挖掘、回味、纪念的动人故事。
参加中共三大,首次进入中共中央领导层
毛泽东在广州实现了从地方革命领导人到全国主要革命领袖的转换。1923年4月,毛泽东与马林同行来到广州,参与筹备中共三大。1923年6月12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召开,中心议题是讨论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及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国民党组织等。毛泽东在湘区的工作成绩受到充分肯定,在国共合作、工农运动等问题上的意见得到多数代表的认同。毛泽东在会上以高票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首次进入党的领导核心层和中央的决策层,这是其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变。
参加国民党一大,积极推动国共合作
毛泽东是在大革命时期少数能够深刻领悟国共合作重要性并积极加以维护的领导人。国共合作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发展和从事革命实践的主要路线、政策和策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特殊形式下的第一次尝试。1924年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国共两党精英在广东高等师范学院礼堂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被指定为章程审查委员之一,多次就组织国民政府、出版及宣传、设立研究会等问题发表意见,巧妙驳斥右派提案,积极推动国共合作,表现出共产党人勇猛进取、踏实奋斗的革命精神,受到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人士的赏识,获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发表重要理论著述,毛泽东思想在广州发轫
广州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在大革命中心的广州,毛泽东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考察分析中国社会,进行革命理论的深入探索,并对当时中国革命所遇到的基本问题给予科学的回答,发表了一批重要文章。这对维护国民革命运动的成果,明确革命前进的方向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实质性阶段。《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后来成为《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作。该文不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革命路线、敌我划分、领导力量等作了正确回答,而且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等做了回应与澄清。
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积累政治经验
广州是毛泽东革命早期最重要的政治历练地。1925年10月至1926年5月,毛泽东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宣传部的职权广泛,事项繁杂,包括新闻出版、文化艺术、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毛泽东通过建章立制,加强计划,网罗人才,使部务焕然一新;通过编辑“国民运动丛书”、创办《政治周报》等党报党刊,积极推进国民革命的宣传工作,同时反击西山会议派,批判“戴季陶主义”;通过加强领导与沟通,统一步调,使宣传工作突破广东省范围,推动工农群众运动向全国发展。毛泽东与周恩来、刘少奇等一批共产党人通过国共合作,直接参与到农民运动、军事人才培养、工人运动、青年运动等实际事务中,获取难得的政治经验,中国年轻一代的领袖在此得到锤炼和培养。
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大批革命骨干
广州是毛泽东传播农民运动理论,培养农运骨干的重要平台。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在广州担任“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届所长兼教员,聘任萧楚女、彭湃、周恩来、阮啸仙、恽代英、赵自选等20多名教员,亲自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3门课程,主编《农民问题丛刊》。本届学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入学327名,毕业318名。他们在校学习革命理论,接受军事训练,并参加农运实习和反帝反军阀集会游行等社会实践。毕业后,他们奔赴各地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自卫军,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游击战争播下了革命火种。
在广州提出利用外资的前瞻性政策主张
毛泽东在广州提出利用外资的前瞻性政策主张,对后来广东改革开放利用外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56年5月28日,毛泽东在小岛招待所(后改称珠岛宾馆)听取广东省委关于港澳问题的汇报。港澳工委副书记黄施民专门向毛泽东报告了当时香港各银行游资充斥、存款利息急剧下跌的情况及相关建议。毛泽东当即肯定了“敞开大门,引进外资”的设想,鼓励广东地方政府吸引和利用港澳“游资”。虽然因诸多原因毛泽东利用外国资本的构想在其有生之年未能得到全面实施,但是它以一种间接的方式,部分地得到实现。1957年创办的广交会,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做贸易,获取外资外汇。
在广州“解剖麻雀”,全国掀起调研热潮
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广州大力提倡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广州多次深入工厂、农村开展调查研究。1956年5月29日,毛泽东在杨尚昆、罗瑞卿、陶铸等人陪同下先后视察广州造纸厂和广州通用机器厂,了解工业生产一线的情况。1958年4月30日下午,毛泽东视察广州市郊的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他逐一询问干部的名字、年龄,听取社员对合作社的反映,了解早稻长势、副业收入及生活情况。1958年4月30日晚,毛泽东视察了广东农具改革展览会的耕耘、水利、水产和土壤肥料4个展馆。1961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议以中央的名义发出一封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国掀起了调研热潮。
畅游珠江,中流击水
毛泽东在广州畅游珠江,展现了革命浪漫主义者的意志和豪情,彰显了革命伟人意气风发、挥洒激昂的精神风采。畅游珠江是毛泽东的夙愿,在其63岁高龄时得到实现。1956年5月的一天傍晚,毛泽东在白鹅潭离船,搏击江水,随后,率领一小队游泳健儿,穿过如意坊码头,闯进大坦沙河段,直抵海角红楼泳场,然后又转身顺流而归,畅游一个多小时后,回到小船。多次畅游珠江之后,毛泽东成功说服所有劝阻的人,实现“万里长江横渡”。在这以后,他每次到广州,只要不是严冬,必定下珠江游泳。如今,广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珠江水质在全国主要流域中稳居前列,横渡珠江活动已成为展示广州魅力的一项全民健身运动。
创新性地发掘毛泽东在广州留下的丰富而有特色的红色史迹,塑造“毛泽东在广州”红色品牌,有助于以点带面,全面展现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广州的英雄群像,为建成国家级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提供助力;有助于选精集萃,凝炼广州的红色精神,将其有机统一于党的红色精神谱系中;有助于延续城市红色文脉,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重要抓手。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白国强 李娜娜 连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