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观澜】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广州都市农业产业振兴
广州学习平台2020-07-12
作者: 郭艳华
现代都市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农业全产业链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诸多环节,连接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是生产链、供应链、服务链的有机组合。加快构建农业全产业链,能有效弥补广州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竞争优势的不足,让农民充分分享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的增值收益,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当前阶段广州要集约建设都市农业生产链,多措并举延伸加工链,全力打造流通链,培育提升服务链,着力打造品牌链,拓展融合功能链,促进广州都市农业实现新的跃升。
广州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的基础条件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广州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农产品集散中心枢纽和特大城市规模庞大的人口消费市场等优势,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2019年,广州都市农业总收入2353.98亿元,都市农业总产值1672.23亿元,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3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省级龙头企业73家。农业产业化产值74.58亿元,农业产业化规模达20.8%。
“互联网+农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广州不断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推进华南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等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为全社会提供农业信息共享服务,引导农村传统生产企业、市场经营主体开展电商化改造,促进农村消费品、农资、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服务网购网销。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中,广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成熟、交通物流发达的优势,在构建全产业链模式上不断创新,为广州打造生产+加工+科技+流通+服务等农业全产业链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到2019年底,平台在全国认定三批共517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商贸流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广州不断加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农村流通节点建设,构建了由骨干网络、枢纽节点、配送终端构成的多层次物流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推进物流业与商贸业深度融合。
广州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的对策建议
首先,集约建设生产链。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推进广州市南沙区渔业产业园、广州市增城区迟菜心产业园、广州市增城区幸福田园蔬菜产业园、广州市增城区仙进奉荔枝产业园、广州市从化区花卉产业园、广州市从化区荔枝产业园、广州市从化区壹号蛋鸡产业园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突出产业园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主体功能。
集群模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联结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代表的中小型经营主体和分散农户,形成具有规模优势、市场竞争力和良性合作机制的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农业穗军崛起,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其次,多措并举延伸加工链。
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种养大户、专业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物流园区市场拓展和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带动能力,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畜禽肉类、乳制品、蜂产品、果蔬产品、水产品、休闲食品开发。
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围绕“米袋子”“菜篮子”,重点支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农产品产后净化、分等分级、烘干、预冷、保鲜、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全面提升储藏、保鲜、清选分级、包装和冷链运销等加工技术与条件,延长保鲜保存时间,提高农产品生鲜入市品级。
提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支持企业加大农产品功能开发,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化工、医药、生物等领域拓展,做实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链,实现农产品产后优质优价与产业提质增效。
第三,全力打通流通链。
创新产销对接方式。引导鼓励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定制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设直营店和连锁店,积极与大型连锁超市、流通企业对接,扩大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对接范围。发展一批与农业全产业链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农业龙头企业集群与专业批发市场对接。
加快建设冷链仓储物流设施。重点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预冷、储藏、保鲜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流通损耗。加强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提升清洗、烘干、分级、包装、贮藏、冷冻冷藏、查验等设施水平,提高农产品冷链保鲜流通比例。探索将居住小区冷链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生鲜农产品冷藏终端设备纳入公共服务设施标准,为开展冷链配送服务提供便利。
第四,培育提升服务链。
大力培育多元化助农服务主体。现阶段着重整合供销社助农服务、农技推广部门等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大力培育新型助农服务主体。
推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整合提升信用合作、保险信贷、产权交易、土地流转等服务,深化“邮政在乡”工程,优化税务、交通、政务服务,建设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和镇(村)助农服务中心,并覆盖全市涉农区。
积极搭建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引导各大品牌电商在广州市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各区出台本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措施,通过以奖代补、专项补助等形式,为电商服务企业进村入户创造条件。
第五,着力打造品牌链。
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品牌。依托广州市国家级及省级特色优势区创建工作,打造广州荔枝、增城丝苗米、增城迟菜心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广州海大集团、广州江丰实业企业品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州“菜篮子”产品品牌。着力培育和形成“一村一品”,通过品牌建设助推农产品增值。
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内涵,讲好农业品牌故事,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大力宣传推介广州农业品牌文化。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品牌市场营销,提升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六,拓展融合功能链。
培育融合发展主体。在农产品商贸物流流通、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等领域打造一批行业领先、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在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领域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花卉、蔬菜、水果、水产等特色种养领域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效益良好的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
打造融合发展平台。以特色优势农产品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农业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为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和平台,引导周边农村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农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多种功能,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融合发展模式。重点支持乳业、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创新融合发展。依托种养资源发展耕种采收农趣、托管拖种、代耕代收、林下经济等体验农业,支持禽畜农场、水产生态立体养殖、农渔复合经营,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