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都】推动海丝文化复兴,再现千年商都辉煌
广州学习平台2020-09-23 作者: 彭颖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两千年来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孕育了独特的海丝文化,奠定了近现代文明繁荣的基石。“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之间交流互鉴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和而不同、开放包容、交流合作和互利共赢是海丝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海丝之路两千年繁荣的本质和内在动力,为当代国际交往树立了典范。
广州是古代海丝之路重要发祥地
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唐朝时期“广州通海夷道”直通波斯湾的奥巴拉港和巴士拉港,长达1.4万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到了宋元明时期,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海上贸易航线形成了广州—菲律宾—拉丁美洲、广州—欧洲及广州—日本这三条远洋航线。清朝时期广州一口通商,海上贸易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远眺广州城》(1800年)(来源:美国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藏品)
广州是海丝文化重镇
广州是中华文明影响世界之旅的重要启程地之一,也是西方文明渐入中国的窗口。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的八棱石柱、石望柱与公元前2世纪印度石窟和桑奇佛塔等流行使用的八角形石柱基本相同。广州骑楼是舶来品,源于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建造的“廊坊”,1888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大力荐造。岭南文化也在海外处处开花结果,印度尼西亚的皮影戏有岭南音乐元素,在非洲毛里求斯拜关帝庙、舞岭南狮等已成为当地民俗。迄今,广州海丝文化遗产相当丰富,有代表性的包括南越国公署遗址、南越王墓、南海神庙、光孝寺等史迹。
海丝文化复兴恰逢其时,广州须勇挑重担
海丝文化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国际研究热潮再度兴起。2018年6月9日—8月1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牵头举办、意大利21家博物馆协办的“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通过还原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中国元素以及呈现中国艺术中的西方影响,展示东西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方式及成就,充分展现了海丝文化的魅力。从21世纪初,中国就开始筹办海丝申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于广州丰富的海丝文化遗产及颇有成效的保护利用工作,2017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在广州召开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全体与会代表一致推举广州为海丝申遗牵头城市。目前,已成立由广州牵头、包括泉州等24个城市在内的申遗联盟,并开展了历史遗迹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监测管理、宣传推广和合作交流等工作。
以海丝文化为桥梁,再兴海丝之路,重振广州千年商都风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脱钩倾向明显。推进新海丝之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两千年的海丝贸易经验表明,以文化认同促进贸易发展,通过贸易加强文化交流融合,文化交流与贸易相得益彰。复兴海丝文化,对于唤醒文化认同,重构国际交往新范式,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提升人类福祉,十分必要。作为千年商都,广州要勇立潮头,成为海丝之路的枢纽型城市,打造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推进新海丝之路建设,广州要以海丝文化为桥梁,促进民心相通,消除贸易的文化障碍,奠定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推进贸易人文化,摒弃单纯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重视贸易的环境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价值评判,普及新发展理念,福泽海丝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复兴海丝文化,彰显海丝精神,倡导和而不同、开放包容、交流合作和互利共赢,携手共建国际贸易新秩序。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