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学术会议
高端论坛 Home / 学术会议
我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1”顺利举行
2021-12-14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2021年12月10日,我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顺利主办“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1”,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在北京、广州同步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线上),广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杜新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郭跃文出席大会并致辞。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线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线上),我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分别在会上作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以“迈向新发展格局的中国经济与大湾区发展”为主题,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创新和数字化司、世界银行、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澳门城市大学、香港金融学会等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国内外近30位专家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迈向中国经济新格局的宏观战略、宏观政策、中国经济新格局与大湾区发展等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在致辞演讲中指出,举办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旨在发挥智库服务决策的重要作用,讲述中国经济发展的故事,重点阐述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


高培勇分析了新发展阶段的五个新特征:


第一,确立了新目标。新发展阶段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跨越、从追赶到引领大跨越、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大跨越的阶段。


第二,面临新的发展环境。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同处于各类矛盾多发、易发期的内部矛盾相叠加,增加了新发展阶段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


第三,应对新机遇与新挑战。新发展阶段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把握机遇和识别风险挑战的难度明显的加大。在“危”和“机”并存、化危困为转机形势下,机遇更具战略性和可塑性,而挑战则更具复杂性和全局性,相对于既往可以顺势而上,现在则要顶风而上。


第四,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从根本宗旨把握、从问题导向把握、从忧患意识把握“三个维度”。新发展阶段要以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前提为大逻辑。


第五,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主攻方向是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着力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两个前提,落脚点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统筹发展安全。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郭跃文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谋划,是一项事关我国发展战略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广东省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朝着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目标,举全省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抓手,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不断增强广东经济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在论坛主旨演讲中,分析了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他指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新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各国经济竞争力和全球竞争格局。同时,全球各国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特别是美国把中国视为重大的战略竞争对手,不惜成本和代价对中国进行围堵和打压,推进技术脱钩,力图在关键战略技术领域对中国保持超前两代的技术竞争优势。


他认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偏少,引进创新的路径依赖严重,源头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发展不稳、不强、不安全,面临较大的外溢压力,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质量、性能、精度,使用稳定性、可靠性、寿命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他建议,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中上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形成强大的供应链创新生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的创新中心。要通过创新政策引导激励创新模式从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基础创新投入,另一方面要探索科技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制度,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从而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实现中国的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谈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多次讲到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


结合最新研究,何德旭分析了判断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几个方面,比如:是正和博弈还是零和博弈?是否依据实体经济的基本面制定政策?向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时,是过度融资还是真正符合企业的需求?另外,结合几个指标,他将德国与中国进行对比分析:德国金融业的收益率长期低于非金融企业收益率,而我国则完全相反;金融业的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我国远远高于德国。此外,宏观杠杆率指标也值得研究,如果这个指标比较高,就意味着实体经济承担的债务压力很大。


他认为,促进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有四个着力点:


第一,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提供金融支持。要创新科技金融服务的模式,优化和增强金融的供给,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现代的科技金融体系。


第二,发展绿色金融。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的作用,通过监管和产权的明晰来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绿色金融发展要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第三,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从增加资金支持规模、优化资金分配结构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


第四,增强金融普惠性。要通过相关的立法,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设,通过改善普惠金融监管的状况来更好地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性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在论坛主旨演讲中,以“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从经济新动力、城市新格局、改革新优势、社会新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广州面向未来发展的新期待:做人民城市的代表者、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推动者、新时代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标杆者、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者和国家“双碳”战略行动的先行者。


三年来,广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现代城市发展规律,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要求,交出了一份城市经济社会新发展的答卷。


一是经济新动力。近年来,广州通过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齐齐发力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铸就经济新动能,加快凸显数字经济引擎功能,全力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创新体系内核,积极有效应对风险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二是城市新格局。广州加快推进构建层次分明、有机联系、融入湾区的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高水平培育具有滨水魅力的高品质、国际化城市空间形象气质和文明形态,着力建设平台支撑、轴线串联、响应产业集群发展的新型产业空间版图,重点塑造以科技创新主轴为主脉络的创新空间版图。


三是改革新优势。广州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为总抓手和突破口,营商环境改革跑出“加速度”,积极面向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推动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多管齐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与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努力推进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实现数字赋能政务服务改革与行政效能提升。


四是社会新发展。广州致力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着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城市,全力建设国际一流健康城市,积极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


面向未来,广州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建设更繁荣时尚、更平安有序、更公平包容、更绿色低碳、更宜居宜业的活力全球城市,持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标杆。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创新和数字化司司长马尔科•卡米亚指出,新冠疫情加快了数字化发展,但也明显加剧了一直存在的技术鸿沟,这从根本上使数十亿人无法享受数字技术和创新的益处。面对复杂多变、增长缓慢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的数字经济能够克服这一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的数字经济具有高增长、创造价值和提供可持续性的潜力。他强调,中国巨型城市区的兴起,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将技术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良机,可借此强化生产集群和价值链,并将巨型城市区和全球供应链联系起来。亚洲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将继续成为创新和经济活动的源泉。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珠三角与港澳地区经济合作“前店后厂”模式已经开始衰退。珠三角的高科技产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10多年间快速发展,正在形成区域层面上完备的高科技产业供应链系统,以及兼具内需和海外市场的混合型目标市场,发展动力已由过去的生产要素驱动转变为科技创新驱动。香港参与珠三角新一轮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港资企业跨境直接投资以及其作为国际窗口的独特角色。由此,他提出珠三角与港澳经济合作的“前台后室”新模式,从以往“前店”在香港,转变成在前海设立“前台”接单,再到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办公室里去运作处理。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覃剑认为,从短期看,沿珠江口周边的内湾地区仍是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经济、平台最密集、最集聚的地区,但是外湾地区也得到较快发展。从中长期来看,内湾地区要素资源外溢效应将不断显现,粤港澳大湾区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将更加均衡,共同富裕新格局将全面形成。交通互联互通是支撑和导引经济发展重要手段。响应大湾区经济发展新趋势,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快推进都市圈内和都市圈间交通一体化、珠江东岸和珠江西岸交通一体化、内湾地区和外湾地区交通一体化,促进不同交通网络实现多网融合和智慧共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大联通的新格局。


本次论坛得到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社科报、中国经济导报、中新社、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南方网、大洋网等中央、省市相关主流媒体的报道。

(供稿: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