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谷松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
南方日报 2023年8月25日 作者:罗谷松
产业型城中村是广州城中村的重要类型,既是本村村民和许多外来人员的共同家园,也是诸多怀揣梦想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事业平台,兼具生活与生产的双重属性,具有一般城中村所不具有的特点,需要在城中村改造中特别关注、稳步推进。
每个产业型城中村有各自的区域、行业特点,应当因地因业制宜,采取“一村一策”的模式,积极稳步推进改造工作。
产村融合特征明显,
升级改造面临三大难点
广州许多城中村因为邻近制造集群、批发市场、物流中心,与产业联系十分紧密,形成以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电子商务等为主导的产业集聚体。
广州的产业型城中村,按其从事的产业类型大致可分为加工制造型、贸易型和都市农业型三类。
其中,加工制造型涉及的行业包括纺织服装、皮具箱包、鞋类、牛仔服、家具、珠宝等,如从事纺织服装行业的海珠区凤和村,从事皮具行业的花都区合成村、联合村;贸易型城中村涉及的行业包括酒店用品、汽车零部件、电子商务、茶叶、工程机械等,如从事电商行业的白云区大源村、番禺区里仁洞村,从事酒店用品行业的番禺区沙溪村;都市农业型城中村涉及的行业包括观赏鱼养殖、花苗木种植,以荔湾区西塱村、海北村为代表。
政府部门对推动产业型城中村改造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阻力来自多个方面,重点在于对模式的依赖、路径的迷茫、权利的复杂导致不想改、不会改、不好改。
一是对现有模式的依赖导致不想改。产业型城中村有着完整的产业链,以康鹭片区为例,村内的纺织服装产业非常成熟,在此开厂只需要寻找场地、购置机器,或直接接手别人转让的制衣厂。经营主体与从业人员早已习惯这种便捷的模式,不希望被改造。此外,不少村民如果没有太明确的改造收益预期,也愿意继续当他们的“包租公”“包租婆”。
二是对路径方向的迷茫导致不会改。虽然政府、行业、村集体都认识到城中村产业现状会带来消防、治安、交通、环保等问题,但是怎么改造、如何转型,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加上各村的产业不同,不存在普适性的方案。康鹭片区正在由省、市、区三级联动进行改造,推动形成“广州总部+清远制造”的合作模式,目前这种模式正在推进中,具体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但可以明确的是,这种模式即使成功,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产业型城中村,各村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方案。
三是对权责处置的困难导致不好改。城中村改造涉及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以及其他因各种原因在村内拥有权益的多种利益主体。产业型城中村在原有利益主体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从业人员、产业运营商等相关主体,利益关系、物业权属可能会更加复杂,比普通城中村的改造难度更大。
因地因业制宜,分类推动产业型城中村转型升级
在改造中,建议按照“美丽蝶变、专业引领、培优做强、数字赋能”的总体思路,分类推动产业型城中村的转型升级。
美丽蝶变,即要推进现有物业载体的升级改造。从广州产业型城中村的物业现状来看,很多物业无法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需要根据各村实际情况进行拆迁、整治或综合改造。在村民顺利回迁安置的前提下,各村尽可能多地预留产业发展用地,建设符合现实需求的产业园区,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专业引领,即是引入在相关产业具有丰富运营经验的合作企业,投资参与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村集体以土地入股,与投资企业共同成立园区运营公司,双方合理设置股比分担权责。设计现代化的企业运营架构,对产业园区进行科学高效运营,村集体对运营公司实施监督。
培优做强,即是对现有产业主体进行引导培育。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均要纳入政府的规范化管理。在规范化发展的同时,出台产业引导政策,给予税收、租金等方面的优惠,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优势龙头企业,同时创造小微企业发展的空间,形成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
数字赋能,即是要破解现有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招工难”“接单难”等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根据行业特点、人员特点,充分利用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建立区域性的产业数字化信息平台,为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以及从业人员建立高效沟通渠道,最大限度整合各方资源,为区域产业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