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 | “顶流”带动老城复兴,开放九周年,永庆坊仍在“生长”
近年来,位于广州荔湾区恩宁路的永庆坊持续跻身广州热门景区之列,据统计,2024年永庆坊客流超2000万人次。今年是永庆坊街区开放九周年、挂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五周年,不少细心的市民游客发现,永庆坊仍在向四周“生长”——隆庆大街、多宝坊片区,正在推进更新改造,人居环境的改善从永庆坊扩展到周边;在永庆坊庞大的客流带动下,其范围之外,不少文旅小店陆续从街巷“冒出”,形成永庆坊周边文旅圈。
作为广州采用“建设—经营—移交”(BOT)模式微改造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案例,九年之间,永庆坊实现了从老旧街区向“文旅顶流”的转身,并极大带动荔湾老城复兴。近日,记者采访永庆坊的商户、原住民,以及政府部门代表、专家等,他们从各自的视角肯定变化、表达期许,期待“顶流”继续蓬勃“生长”。
▎谈变化:微改造提升人居环境,更贴近人民生活所需
32岁的恩宁路原住民浩然是永庆坊“恩宁公啡”的主理人,家族四代百多年来都扎根于此。“以前广州叫‘省城’,很多远房亲戚来广州办事都在这里落脚,会记住‘恩宁路155号’这个门牌。小时候,失去联络的姑婆就凭着地址,带着一大家人回来探亲。”浩然说,多年来,家人一直将这里视作“联络宗亲的驿站”,不舍得弃产搬迁。回忆起十多年前永庆坊的模样,他感慨:“一些邻居陆续搬走后,不少房子发生霉烂,街区环境、卫生、治安差。很庆幸,永庆坊能改造成今天这个环境,又保留以前西关骑楼的感觉。”
对于非原住民,永庆坊十多年前发生的转折已是“过去式”。但从逢庆大街的“进行时”中,我们可以再一次感受到微改造切切实实带来的变化。走进逢庆大街,曾经杂乱的“三线”被规整地“藏”入麻石路下,外露线路也“躲进”崭新的线槽;室外的电箱整齐收纳于护栏之内,屋檐下新增与街巷风格相融的坚固雨棚;原先进不来的天然气管道接入西关人家,大大便利了街坊的生活;商户招牌既保留特色又契合西关风情——细微之处的改变,正是永庆坊微改造模式的延续。
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领域,荔湾区已累计投入15.6亿元,完成约47万平方米改造,惠及超过15万名群众,“总结永庆坊的经验,我们摒弃过去‘重建设、轻治理’的传统模式,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创新城市建设运营治理理念、模式、手段,既保留了历史街区原有的风貌,让老街坊们能在崭新的街巷中看到老西关,更从生活需求出发,解决了老旧街巷房屋破败、潮湿等问题,让改造更贴近人民生活所需。”
▎谈期待:彰显街区特色,商业经营与文化坚守要小心平衡
北京南锣鼓巷、上海田子坊、苏州平江路、成都宽窄巷子……很多城市都有这样一张老街新生的文旅名片,如何让永庆坊的街区特色更加凸显?永庆坊汇聚了时尚潮流、文化创意、传统非遗、酒吧餐饮、艺术展陈等多元业态,为旅客们提供了丰富的文旅体验。一些商家结合自身的经历积极建言。
2019年,“一桌广州”主理人刘琼雄在永庆大街运营起街区首家文创类品牌,邀请本土设计师进行文创开发,从最初在永庆坊开了一家店,发展到今天的4家店。“尽管到了第九年,我认为永庆坊仍在上升期。”刘琼雄说,“尤其是这两三年我们明显感受到全国文旅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我们抓住了机遇、吃到了红利,同时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控制住了成本。”
不过,永庆坊巨大的流量也给他带来了挑战。“现在永庆坊一铺难求,很多人想进来。一些耳熟能详、有资金实力的连锁品牌入驻,给永庆坊本土长出来的品牌带来一定竞争,尤其我们在扩张后,压力更大。”他坦言,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能否坚持本土情怀、文化情怀,考验着商家的经营能力和文化定力。
“永庆坊应该在本地传统文化、年轻时尚潮流、市场认可等多个维度里,明确主导的维度并进行一定的平衡。”刘琼雄认为,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地标,文化氛围是永庆坊重要的营商环境,“永庆坊要引入有成熟运营经验的商业品牌,也要孵化、培育小而美的本土文化品牌,让大家看到街区的多样性、丰富性,既避免景区内部业态的同质化,也避免与其他景区的同质化。”他说。
2020年,浩然在祖屋开起了咖啡店,主打西关风格和广式情怀,“喝咖啡是一种受年轻人欢迎的社交行为,我想通过咖啡的新形式,向来这里旅游的人分享西关的特色,讲述百年的大时代如何影响着西关普通人家的故事。”遇上对老建筑感兴趣的游客,浩然会带他们去参观一些西关大宅,讲述从祖辈那里听到的屋主传奇、骑楼街的邻里关系,带他们去逛多宝涌,介绍第一甫到第十二甫的由来,讲述揭盖复涌对水脉的恢复……
茶饮、咖啡类业态是永庆坊的一大业态,当同质化商铺越来越多,浩然也在思索着商业经营与文化坚守的平衡。“在和游客的接触中,我发现,不少游客期待能够看到承载历史文化的旧东西。永庆坊既要追求新事物,也要更深入地挖掘在地文化,同时将文化内涵拓展至整个西关片区,增强文化承载力。你看,我们一个普通的西关人家就有这么多故事可讲。”他说。他还观察到,连锁品牌其实并不与地域特色绝对冲突,“像喜茶、钟书阁,都是大型的全国连锁IP,但都通过与在地文化结合,打造出受欢迎的特色门店,既有消费号召力,又能融入当地文化。”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覃剑表示,城市更新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即能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又能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最终实现重要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他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可健全政府、市场、专家、市民多主体多层级参与机制,严守历史文化保护的底线,强化系统性顶层设计;广泛借鉴国内外各类街区活化典型案例经验,从技术上和结构性上因地制宜灵活开发,适度发展、合理布局文化创意等新经济业态和新消费设施,打造成标志性城市文化慢行空间,增加市民和游客的停留时间、交流时间和体验时间,更好唤起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同时也能促进就业和商业发展,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有机融合。
▎谈探索:塑造一个更统一、更具影响力的“大西关”旅游目的地
从永庆坊码头乘船,沿着水路,20多分钟便能到达荔枝湾的文塔码头;沿着恩宁路——多宝桥头——荔枝湾涌岸边步行,同样20多分钟就能从永庆坊抵达荔枝湾。
五年前,当永庆坊与荔枝湾“打包”挂牌西关永庆坊4A级景区,许多人的认知里还很难把它们合二为一,更多地当作两个独立景点。如今,因水陆交通的持续完善、便捷,西关永庆坊景区通过物理隔阂的消除,实现了空间的真正“扩容”。
近年来,荔湾以西关永庆坊旅游区两个片区的联动为试验田,探索铺开“大西关”文旅一盘棋,进一步打造全域化文旅体验,有效延长游客驻留时间,充分释放文旅消费潜力,让市民游客在深度参与中感受荔湾的独特魅力。如,推出“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线路,串联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永庆坊、荔枝湾涌、粤剧艺术博馆、沙面等核心景点,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策划“广州西关匠韵——荔湾非遗深度体验之旅”,入选全省30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之一。2025年8月,以荔枝湾涌、恩宁路骑楼、西关大屋为核心,串联陈家祠砖雕、上下九风情与泮塘民俗的“荔湾胜境”成功入选2025年“羊城八景”,以全域之姿激发文商旅活力。
“今年国庆假期,荔湾各主要景点接待游客达288.88万人次,同比增长13.78%,其中,永庆坊接待游客87.38万人次,较2018年的4.8万人次实现跨越式增长。”荔湾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荔湾正立足连片打造、合理引导活化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思路,制定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业态导则,打造鼓励引入的产业项目以文化创意和旅游休闲产业为主,结合在地文化特色与空间优势,积极吸引创意文化、时尚消费、双创办公、旅游住宿、户外休闲等特色业态集聚发展,形成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片区氛围,打造具有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的产业集群和活力消费场景。
《广州日报花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