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新闻中心
媒体采访 Home / 新闻中心
9月1日《嬴商网》报道我院发布《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的媒体文章
2025-09-04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皮书发布责任声明


(一) 本新闻稿经本皮书主编授权发布。


《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指出——


2024年,广州文化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6000亿元


2025年9月1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


《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由总报告、综合篇、数字化篇、文旅篇、案例篇等五个部分组成。总报告指出,2024年,广州文化产业以培育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以政策支持、产业创新和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产业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全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6040.80亿元,同比增长4%,首次突破6000亿元大关;文化产业增加值约2100亿元,占GDP比重达6.44%,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动漫游戏、网络直播、数字音乐等新业态加速崛起,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9%,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数字出版等细分领域增速超90%;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深度应用,“文化+”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贡献突出,民营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占比达65.5%,增速达7%;重大项目持续落地,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文化产品出海提速,全年文化产品出口额达475.32亿元,产品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总报告认为,要统筹各界力量,整合文化产业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爆款”文化IP,全面部署多模态文化大模型,大力推动文化科技创新,积极培育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抢先布局文化产业新赛道,强化文化“新基建”,深入推动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新质生产力“核变”,为加快“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综合篇从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演出市场、文化与科技融合、游戏产业专利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数字化篇分别从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数字文化“走出去”、广州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等维度讨论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文旅篇对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广州市居民文旅消费、智慧文旅、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进行研究。案例篇介绍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广州影擎电子、力天文化科技等有代表性的文化场馆、企业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方面的探索实践。


(参见《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P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8月)


《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指出——


新业态加速聚势崛起,多个细分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2024 年, 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 16 个行业小类①实现营业收入 2780. 88亿元, 同比增长 6. 9%, 高于全市文化产业平均增速 2. 9 个百分点, 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 3. 1 个百分点, 以占比 30. 6% 的法人单位实现46. 0%的营业收入。 文化新业态对于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动力增强。 在16 个行业小类中, 11 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 9 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 其中, 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 数字出版、 互联网搜索服务三个行业增势强劲, 增速分别为 240. 0%、 94. 0%、 36. 2%。


2024 年, 广州文化产业在游戏、 动漫影视、 网络直播、 创意设计、 演艺演出及文旅消费等多个细分领域表现亮眼, 形成多元化格局, 重点赛道持续领跑, 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游戏产业成为推动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4 年, 广州游戏产业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全球总营收约 1406. 67 亿元, 同比增长 10. 5%, 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 53%)。 其中, 国内市场营收约 1300 亿元,占全国的 39%。 尽管整体增速放缓, 但仍保持领先态势。 小程序游戏赛道优势突出, 全年营收突破 150 亿元, 在 《2024 年中国小游戏百强企业榜》中, 广州共有 28 家企业上榜, 居全国首位。


动漫影视产业占据国内重要地位。 2024 年广州动画片备案 48 部, 占广东的 50. 3%、 全国的 8. 76%; 总时长 1. 38 万分钟, 占全国的 7. 63%。2024 年, 广州电影票房表现强劲, 全年票房达 13. 01 亿元, 在全国城市票房排行榜中位列第四。 2022 ~ 2024 年广州动画影视年均票房维持在 1. 5 亿~2. 5 亿元区间, 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2024 年, 广州出品动画电影总票房约2. 5 亿元, 约占国内动画电影票房的 9%。


网络直播全国领先。 2024 年, 广州网络直播产业规模表现强劲, 直播电商零售额达 5171 亿元, 位居全国第一。 2024 年, 在抖音电商 “产业成长计划” 推动下, 广州共有 182 个产业带通过抖音电商进行直播销售, 数量居全国第一。


演艺演出活动领跑全国。 2024 年广州共举办营业性演出超 14 万场, 同比增长近 30%, 其中 5000 人以上大型演出 159 场, 稳居全国演唱会之城第一梯队。 最多一晚同时上演 6 场热门演唱会, 吸引观众超 6 万人。 与 2019年相比, 演出场次增加 1 倍, 从外地 (含境外) 培育的税源增长超过 12倍。 大型光影沉浸式舞台剧 《黄埔! 黄埔!》 自首演以来反响热烈, 仅 3个月便完成演出 96 场, 吸引观众超 3. 5 万人。 截至 2025 年 2 月底, 累计演出达 366 场, 观演人数突破 14. 2 万人次, 在 2025 年春节档实现 100%满座率。 此外, 该剧获评 2024 年 “ 粤式新潮流” 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


(参见《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P6-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8月)


《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指出——


民营文化企业成为广州文化产业增长主力,文化龙头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2024 年, 全市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3956. 83 亿元, 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 65. 5%,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7. 0%, 拉动全部规上文化企业增长 4. 4 个百分点, 增速高于全部规上文化企业 3. 0 个百分点, 高于国有控股规上文化企业 6. 0 个百分点, 港澳台商控股和外商控股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均呈下降趋势。


文化龙头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网易、 酷狗音乐、 三七互娱、 欢聚时代、 汇量科技、 荔枝等多家企业入选 “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 网易、 欢聚时代、 唯品会等企业入选 2024 年中国品牌价值 500 强; 网易、 三七互娱、四三九九、 库洛科技、 中旭未来等 12 家游戏企业入选 2024 年度广东游戏企业 20 强; 多家龙头企业凭借品牌实力屡获权威认可, 分别获得中国企业500 强、 互联网十大品牌及国家级重点企业称号。


(参见《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P9-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8月)


《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指出——


2024年广州对外文化贸易创新高,出海企业产品和品牌双向突围


2025年9月1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


报告指出,近年来,广州将文化服务出口作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在产业集聚、创新发展、示范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提质增效。2024年,广州市文化产品出口额合计475.32亿元。


2024年广州获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广州举办一系列国际文化展会和产业对接活动,进一步推动文化产品出海。广州国际纪录片节、CICF×AGF动漫游戏盛典、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展会吸引全球买家和投资者,为广州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多机会。2024年,香港国际影视展首次设置广州展区,17家市属广播电视、网络视听机构集中亮相,展示了近年来广州电视剧、动漫、纪录片等影视产业的发展成就,与香港贸易发展局签署《穗港影视产业战略合作备忘录》,推进两地影视企业在项目投资、制作发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随着数字文化、动漫游戏、影视、文化装备等产业的持续升级和全球化布局,广州逐步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核心枢纽,推动中国文化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广泛的认可。


广州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持续扩大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已成为全国文化产品出海的重要阵地。游戏产业是广州文化产品出海的领军领域,2024年广州游戏企业海外营收达173.7亿元,占广东省海外营收总额的比重超过40%,在SLG、二次元、卡牌等细分赛道均具备全球竞争力。三七互娱Puzzles & Survival、网易《阴阳师》《荒野行动》、库洛科技《鸣潮》、4399《菇勇者传说》等代表作在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市场长期霸榜。智能文化设备企业持续开拓国际市场,视声智能S3、S7系列智能面板接连斩获德国红点、美国IDA等国际设计大奖,亿航EH216系列载人飞行器完成多国首飞,中国智能飞行技术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不断巩固。影视动漫领域同样收获亮眼成绩,《惹上冷殿下》入驻Netflix全球190多个国家,《喵能战士》《反斗联盟》亮相戛纳电视节。中图进出口、蓝深科技、视声智能等广州企业入选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广州文化产业正从“产品出海”迈向“品牌出海”


(参见《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P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8月)


《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建议——


广州应整合文化产业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爆款”文化IP


2025年9月1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


报告指出,如今,文化产业已步入“超级IP时代”。超级IP通过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改变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格局,成为当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和趋势。特别是2024年以来,涌现出《哪吒之魔童闹海》《黑神话:悟空》等现象级爆款IP,这些IP不仅在国内引发热潮,更通过创新表达和跨界融合走向国际,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广州要培育出具有文化基因专利的超级IP,需要完成三重跨越:从文化元素提炼到价值符号锻造,从单点爆款开发到生态体系构建,从区域出彩到全国甚至全球运营。因此,广州打造爆款需以“文化深挖—基因页码与符号提炼—创新表达—矩阵传播—全球运营”为路径,通过资源重构、技术赋能和模式创新,将城市特质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价值体系。


一是深入挖掘岭南文化资源,梳理出最具代表性和独特魅力的文化元素,建立“广州文化基因库”,主要聚焦三大核心:以十三行、海上丝绸之路为核心的历史商贸文化IP群;以粤剧、广绣、醒狮为代表的岭南非遗活化IP群;以珠江新城、琶洲数字经济区为载体的现代都市文化IP群。二是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提炼独特元素,将岭南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行符号化解读,如“醒狮”代表拼搏精神、“木棉花”象征城市气质、“艇仔粥”链接市井烟火等,形成“岭南文化全景体验矩阵”。三是以“岭南文化+现代性表达”为核心,打造具有广州基因的超级文化IP矩阵,形成从符号提炼到产品落地的完整链条。四是强化科技赋能,构建数字传播体系,建立“双微一抖一快”新媒体矩阵,重点培育本土文化关键意见领袖,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智能技术、内容制作、传播运营等优势,推动文化IP的创新发展和广泛传播。五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优势,深化湾区协同,联合香港澳门文化资源开发运营系列文化IP,构建全球运营网络,推动文化IP更好走向全国甚至全球。


参见《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P35-3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8月)


《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建议——


强化新技术应用,推动广州文化产业创新高效发展


2025年9月1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


报告指出,壮大广州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重点策略之一是强化新技术应用,推动广州文化产业创新高效发展。


1.以新技术赋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体感互动、数字影像、灯光设备、装置艺术等新技术应用,加速打造世界电竞名城,支持电竞与文旅融合应用的场景建设,培育“沉浸互动”文娱潮玩新业态,提升泛文娱产品的体验度。规范和发展一批兼具趣味性和社交性的文旅景区主题密室、剧本杀、PRG、ARG等沉浸式娱乐业态。发挥广州高品质演艺业核心竞争力优势,以“国际灯光音响之都”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VR、AR等前沿技术应用,增强灯光音响演艺产品、活动交互体验。加快打造一批元宇宙数字艺术馆和新潮Live House(展演空间)。鼓励龙头企业发展“云剧场”“云演出”“云节庆”等,大力发展线上直播XR沉浸式虚拟艺人直播秀、“云演唱会”、数字音视频专辑等新产品。


2.以数字平台赋能数字内容高质量发展


数字平台不仅是内容传播的加速器,更是内容创新的孵化器。数字内容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平台的技术赋能与传播扩散。一要充分利用广州数字化文旅云平台、海珠数智文创平台等政府数字平台,鼓励酷狗、荔枝等数字平台从资本驱动向公共价值导向转型。鼓励和引导数字平台改进算法机制,优化数字内容扩散的动力机制,促进具有社会性与审美性的高质量数字内容的传播,进而影响受众的内容接受习惯,建立多元化的数字内容推送机制,提升受众反思能力。二要优化平台激励机制,从利益驱动转向审美价值引领。加强对创作者孵化项目内容深度和长期性的培养,倡导基于艺术审美和人文价值的数字内容创作,推动数字内容的叙事意义从生活故事走向生命故事。


3.坚持“包容审慎”的智改数转融合监管模式


采取既包容又谨慎的策略,促进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动漫、游戏、音乐、文博、影视等产业数智化发展。一方面,对于非安全领域的创新实践,需秉持“开放包容与审慎监管相结合”原则,为技术迭代预留探索空间。可建立专项扶持基金体系,打造阶梯式产业孵化平台,通过“首购首用”风险补偿、应用场景开放清单等机制,培育智能文创生态链。在安全可控前提下放宽试验性场景的市场准入,形成“创新容错—迭代优化”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针对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与安全底线,构建“技术评估+制度防护”双层防护网。建立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对算法训练、内容生成、传播扩散全周期实施风险评估,针对深度伪造、认知误导等潜在风险制定分级管控预案;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明确AI生成内容的权属认定规则,探索建立伦理审查前置程序,有效防控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科技伦理、知识产权纠纷等潜在风险。


(参见《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P55-5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8月)


《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指出——


广州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行业门类齐全,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等领先全国


2025年9月1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


报告指出,在产业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广州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形成了结构完整、门类齐全的体系,涵盖数字动漫、创意设计、数字音乐、游戏和电竞、4K/8K超高清、数字文化装备等若干领域。游戏产业位居全球城市第一方阵,2024年,广州游戏产业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全球总营收约为1406.67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5%),占全国游戏产业总营收的1/3,游戏产业成为广州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音乐产业链条完备、引领新潮流,音乐版权、音乐录制生产、音乐分发等全产业要素齐备,形成了集数字版权服务、数字音乐IP孵化、演艺经济、音乐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数字音乐全产业链,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4。数字动漫领域年产动画片超200部,播出时间长达26万分钟,产量和播出量均居全国首位,2023年实现营收250亿元左右,占全国的1/5,“中国动漫之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23年,广州创意设计产业蓬勃发展,法人单位数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的比重达21.7%,实现营收1213.86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8.0个百分点,已成功培育11家国家级、90家省级、135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获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授予的全球“定制之都”案例城市殊荣。电竞产业蓄势待发,广州TTG战队两名队员代表中国队出征,在杭州亚运会电竞项目王者荣耀(亚运版本)决赛中,获得亚运历史上首枚电竞项目金牌。4K/8K超高清影视制作能力全国领先,超高清节目储备超过19000小时,保持全国第一,拥有多项全国首创的核心技术,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获批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示范产业园区,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530亿元,成为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集群核心发展区域。


(参见《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P129-13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8月)


《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指出——


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探索出“科技+文旅”深度融合模式


2025年9月1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


报告指出,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科技+文旅”模式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文旅全产业链,实现了文化资源的高效转化与旅游体验的全方位升级。一是依托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新呈现。例如,江门开平打造“数字碉楼”,通过空中无人机倾斜摄影、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开发开平碉楼数字化展示平台、“小侨全智导”智慧旅游平台,全球游客可足不出户观赏村落美景、感受碉楼古韵。成立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发布岭南文化大模型,整合文脉、非遗、历史、民俗等岭南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开发“广东文物主题游径地图”小程序,实现文化遗产的线上展示与传播,让游客可以沉浸式“走读”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二是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推动体验全面升级。深圳推出低空经济与文旅融合项目,在国庆假期举办无人机表演,吸引大量游客驻足观赏;同时推出低空飞行产品体验券,游客可通过搭乘直升机俯瞰城市风光和东部海岸,领略城市魅力,打造极具科技活力的文旅体验。三是积极借助数字化手段为文旅项目营销推广赋能。裸眼3D、全息投影、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技术应用及智慧文旅实践案例在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频频亮相。2024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以“数字赋能新文旅产业汇聚大湾区”为主题,设置数字文化创意展、文旅装备展及广州电影产业博览交易会三大主体活动。


(参见《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P206-2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8月)


《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指出——


2024年广州文化设施焕新,文艺精品迭出拉动文化消费增长


2025年9月1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


报告指出,2024年,广州改造提升永庆坊、陈家祠等重点片区,完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文德楼的修缮工作。截至2024年,广州共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52个,创新打造“中共三大百年记忆”沉浸式巡展;广州数字艺术中心、非遗文化体验园等六大文化地标建成投用,新增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州人民艺术中心、隔山书院建成开放,3300余处公共文化空间同步启用。同时,广州以智慧旅游建设为抓手,依托全国智慧旅游十佳解决方案,构建“数字孪生+沉浸式体验”服务体系,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线上预约与线下体验的高效对接。2024年,南越王宫博物馆等重点文博单位推出5G导览系统,结合AR(增强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全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8.0%。陈家祠等13家试点单位开发300余款文创产品,实现营收2431万元,单日营收最高突破20万元,文化IP商业化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4年,广州芭蕾舞团等艺术团体佳作频出,在全国性艺术赛事中崭露头角,如芭蕾舞剧《红棉》斩获中国舞蹈“荷花奖”特别奖、粤剧《岭南风骨》实现文华大奖零的突破。此外,广州还建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机制,培育18个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出“广府文化溯源之旅”等50条精品线路。


对2023~2024年广州各文化类型消费总量占所有文化消费总量的比重进行比较,2024年,居民在娱乐产品/服务、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和艺术品交易等方面的消费总量较高,分别占比20.9%、16.4%、13.9%、11.8%和10.8%;娱乐产品/服务和演艺服务两个类型的消费总量占所有文化消费总量的比重较2023年有所上升,分别提高0.9个、0.8个百分点。从消费总量看,2024年,演艺服务、文化会展和娱乐产品/服务类型的消费总量同比分别增长35.0%、26.1%和21.4%,说明文化基础设施的焕新和层出不穷的文艺精品无不催生着居民更强烈的外出活动及消费意愿。


(参见《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P215-2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8月)


《嬴商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