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广州蓝皮书: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报告(2025)》在广州发布。
2024年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报告指出,2024年,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推动商圈多核发展,打造“世界级、都会级、区域级”三级商圈体系,以及“5+2+4+22”商圈格局,认定首批15个都会级羊城夜市先行区,建设3个中西特色美食集聚区,广州塔广场正式开业并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获批开设市内免税店。集聚优质消费资源,商业活跃度更高,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367.07万户,同比增长8%,较2020年增长36%。评选首批“必购必带”城市礼物67件。围绕1.6公里的超长海岸线,打造近20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项目。“珠江夜游”品质显著提升,2024年接待游客427万人次,同比增长3.09%,“湾区珠江游”入选全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成功举办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召开第二届全球消费者大会,大力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资金规模和核销速度居全省第一,带动消费418.7亿元。发放1亿元餐饮消费券,打造“食在广州”金字招牌。积极推动首发经济发展,印发《广州市鼓励发展首店首发经济的若干措施》,对20个首店首发项目予以834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带动社会投资约6500万元。第136届广交会期间,举办435场新品首发活动,展出新品115万件。认定首批32个地标性首发载体,全年共引入404家首店,涵盖餐饮、时尚、娱乐、体育、健康等领域。营造国际化消费环境,商圈、会展等外来消费重点区域外卡POS机覆盖率大大提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数据,广州市重点涉外区域可受理外卡商户比例超99%,全市移动支付“外卡内绑”及“外包内用”交易金额超25亿元,市内可受理外卡的ATM机覆盖率超99%,外币代兑机构、外币自助兑换机和特许兑换机构营业点达125个。离境退税商店数量从2023年的93家增加至349家。多语种公共服务平台全年话务量同比增长65.87%,满意率达100.00%。
广州应聚焦品质化特色化智慧化,推动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高质量发展
报告建议,广州应聚焦品质化特色化智慧化,推动城市商圈高质量发展。
一是促进不同商圈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构建分层分类和业态互补的城市商圈发展格局。推进天河路—珠江新城、北京路—海珠广场等重点商圈品质化发展,着力建设国际知名商圈。加快推动万象城、SKP、太古里等地标性商业综合体落户广州,集聚全球优质消费品牌,打造广州城市消费新名片和粤港澳大湾区高端时尚消费新地标。推动传统专业市场商圈转型升级,将一批服装、皮具、珠宝等专业市场打造为国际时尚消费集聚区,建设以美妆、医美、大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美妆健康消费集聚区。二是加快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科学规划社区各类商业业态,着力补齐“一早”“一老”“一小”等基本生活保障业态和文娱、健康、体育等品质提升业态的发展短板。综合运用规划、土地、住房、财政等支持政策,引导各类主体提供普惠性服务,推动社区养老和托育服务站点品牌化、规范化、连锁化运营。三是大力推进智慧商圈建设。采取“政府+商会+企业”的共建共治模式,积极吸引相关各方参与智慧商圈建设。优化数据共享支持体系,增强商圈内商业企业的数据开放意识,打通消费、能耗、投诉、停车场等系统端口,推进商圈智慧应用与云闪付、抖音等App对接,提升数据汇聚、存储和计算能力。搭建智慧应用创新研发平台,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智慧应用研发,开发体验感最佳的商圈智慧应用,促进智慧应用普及率提升。加强数据隐私保护、安全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探索运用安全多方计算、同态加密、联邦学习、隐私计算等加密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可追溯、可信存储、可信计算和全流程安全。
广州应加快商业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商业新质生产力
报告建议,广州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政府设立专项商业科技研发基金,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究项目,重点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 、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例如,支持企业研发智能营销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和市场趋势,实现精准营销;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实现货物的实时跟踪和智能调度。培育科技型商业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土地优惠等,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型商业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平台,帮助其快速成长。同时,鼓励传统商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南沙自贸区在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报告指出,南沙自贸区2015年挂牌以来,区内海关备案企业数量超4500家,较挂牌时增长超17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15年的748.0亿元升至2024年的1913.6亿元,增长1.6倍;带动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133.0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301.30亿元,增长1.0倍,年均增速约8.2%。
南沙协同推进自贸区、国家新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成为国务院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首批试点地区之一,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在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改革创新能级持续提升
累计形成175项创新成果并在国家和省推广,“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新模式”为广东唯一入选的全国自贸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积极推动国务院若干措施落地实施,南沙自贸区适用的试点措施已全面落实。全国首创的“离岸易”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2024年上半年,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收支规模10.25亿美元。
(二)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智能算法开发四大产业链形成技术突破;同步推进国际航运枢纽建设、跨境资本配置优化、全球商贸网络拓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升级。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孵化出小马智行自动驾驶系统、云从科技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应用平台;建成万顷沙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集聚南砂晶圆、芯粤能、芯聚能等一批重点企业,其中南砂晶圆等企业实现6英寸晶圆量产突破;重大技术装备取得里程碑式进展,首艘国产全海深地质勘探船完成南海海域综合测试。2023年12月,国家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支持南沙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等11个重点领域放宽市场准入,进行率先探索,设立国际先进技术应用中心(大湾区),创新应用场景,促进前沿性 颠覆性技术市场化。截至2024年,南沙应用首批计划开放准入的场景共15个,主要涵盖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海洋科技、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智慧交通等五大领域。
(三)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增强
高水平建设进口贸易示范区,打造冷链物流分拨中心、全球优品分拨中心等六大进口平台。南沙综保区连续两年获评A类,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物流、飞机租赁等保税业务,集聚了天猫、京东、唯品会等大型跨境电商平台物流分拨基地,成为华南最大飞机船舶租赁集聚区。创新推出“保税+会展”汽车进口新模式,成为全国第二大平行汽车进口口岸。截至2024年,累计开辟168条外贸集装箱航线,通达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多个港口。国际海事服务集聚区挂牌,入驻26家航运重点企业。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实体化建设运营,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大项目。金融创新持续深化,广州期货交易所已上市工业硅、碳酸锂两个业务品种,累计成交额超19万亿元。探索实施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与气候投融资试点创新业务。跨境贸易投资改革方面,系统推进13项改革举措全面落地,累计达成跨境金融交易规模逾470亿美元,累计开立FT账户数量超8500个,办理FT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超1.2万亿元。
(四)与港澳合作深度广度拓展
成立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和广州南沙粤澳发展促进会,集聚69家中国港澳及国际商协会组织,实现6个重点产业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落地“港澳药械通”“长者医疗券”“港式金牌全科门诊”,港科大(广州)和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建成招生,规划建设港式国际化社区,构建“港人熟悉、国际一流、多元融合”发展空间。实施支持港澳青年发展“五乐”行动计划,建成创享湾等港澳青创基地,汇聚400多个港澳台侨青创团队。
广州应加快制定发展战略,激发汽车出口新动能
报告建议,广州应加快制定发展战略,激发汽车出口新动能。一是明确汽车产业出海战略总基调。建议统筹优化广州汽车产业出海布局,加强国际经贸规则研究,支持各区根据其产业特点出台促进汽车出口的政策,用好用足中央专项支持资金,分阶段有重点推进汽车产业出海,重点在测试、环保、售后等方面提升水平。二是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建议制定重大技术攻关政策,集中科研力量逐步突破智能网联等关键技术,支持整车企业加大出口车型开发力度,筑牢汽车出口的技术基础,巩固和拓展海外市场。三是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建议通过举办宣介会等方式,加强与重点出口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全方位研究各国政策、法规和文化,针对不同国家的市场特点,采取“一国一策”的方式深度融入本土汽车产业链,借助当地资源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围绕汽车整车、动力电池、充电设施等领域建立完善有效的服务保障机制,推进汽车出口可持续发展。
2024年广州网络消费潜能积聚,线上消费支撑市场平稳增长
报告指出,从消费渠道来看,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网络消费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引擎,持续为消费市场增长提供动力。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占网民整体的87.9%。2024年广州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3070.00亿元,占全市社零总额的27.8%,同比增长3.9%,拉动全市社零总额增长1.0个百分点。
餐饮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线上化、智能化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和个性化的服务体验,“触网”餐饮消费发展良好。2024年广州市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156.56亿元,同比增长5.4%,高于全市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速3.6个百分点。
《湾区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