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乡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和丰富多元
8月4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发布《广州蓝皮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5)》。
近年来,广州锚定建设都市农业强市目标,重农强农兴农富农,多项“三农”工作再创增长新成效,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领跑全国。2024年,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7年快于城镇居民,国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实现“三连优”,获11个部委联合通报表扬,在创先和创新上不断实现新突破,广州试点农村产权“交易鉴证+”探索金融增收模式,提升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创新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模式,激发乡村运营新动力,首次承办国内农业界规模最大、最权威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创下多个历届之最。增城区获评全省首个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花都区入选全国首批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
蓝皮书指出,广州乡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和丰富多元。广州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产后加工、流通和销售体系不断健全,产业集聚态势明显,产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产业要素加快聚焦,产业生态健康有序,对外开放合作逐步推进。深挖乡村地方资源禀赋,厚积发展动能,不断加快都市大农业发展和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重要农产品供应能力稳步增强。广州进一步落实惠农、富农政策,聚焦培育蔬菜、畜禽、水产、花卉等7个百亿级特色产业目标。坚决落实粮食生产政治责任,在扛牢“国之大者”上展现新担当。2023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08千公顷,增长0.7%,产量达到15.19万吨。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49.22千公顷,产量414.13万吨,同比增长0.6%。
乡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稳步推进。截至2023年,广州累计建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8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4个、省级名特优新区域公用品牌24个,346个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建成“粤字号”品牌示范基地13家。花都区赤坭镇瑞岭村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黄茅村(黄茅人甜竹笋)、鳌头镇务丰村(蛋鸡)、太平镇井岗村(荔枝)、太平镇钱岗村(荔枝),增城区小楼镇西境村(增城菜心)和正果镇(荔枝),花都区赤坭镇瑞岭村(盆景苗木)和梯面镇(休闲旅游)等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加工流通业增长较快。广州充分发挥大市场、大流通和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加工产业和流通企业集聚发展。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现有农业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和大型农批市场加强合作,强化加工转化增值和带动能力;围绕广州荔枝、增城丝苗米等优势资源,引导企业集聚,促进上下游产业资源要素相对集中聚集、联动发展,提高产业聚集度,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花城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