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新闻中心
媒体采访 Home / 新闻中心
4月30日《学习强国》报道我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柳立子、城市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陶乃韩的媒体文章
2025-05-13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学思践悟|岭南文化的文脉传承与基因读取

 

岭南文化,千年根脉传承不断,总体经历了本根文化孕育期、百越文化共融期、汉越文化融合期、中西文化碰撞期和现当代文化发展期等五个时期的持续沉淀并创新传承,多元类型的文化基因穿越时空稳定贯通,在历史演化中实现不断调节完善,延续着广州人的悠远记忆和深沉眷恋。本文尝试提取岭南文化中的“勇于尝鲜”“厚生重情”“中和通达”“乐天自得”四个基因,展开单元式、片段式解读。

 

勇于尝鲜:多元文化交融汇聚的胆识智慧

 

“勇于尝鲜”是指岭南文化在特殊关键历史节点,总能够看清潮流、把准关键、撷取真味的文化基因,是岭南文化直觉敏锐、入时创新特质的表征。

 

鲜是指“味美的食物”“最佳的状态”,岭南人的“勇于尝鲜”最直接源自特殊地域环境,南越先人们面对天气复杂多变、生鲜猛怪多产的自然环境,“敢鲜”是豪气,“识鲜”是智慧。又历经中原传统优秀文化输入的升华,比如“治国如烹小鲜”就强调成事的核心要义是恰到好处,既把握趋势又讲究方法。再经过中西文化交汇中各种“折衷中西、中西结合”长期实践,深融发展出一种敢于并擅长抓住时机的创造力和更新力,综合造就出“既锐意进取、又尝鲜知止”的岭南文化基因,活跃在每一个岭南人的血脉中。

 

岭南人始终坚信并不断实践“尝鲜者日新,日新者有成”,得以在历史大潮中不断调适自身、与时俱进,以常新精神推动持续发展。从秦汉时期贸易都会开始,到成为唐宋海上贸易中心,到清代一口通商独占对外贸易,再到引领近现代工业和技术转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岭南人群都保持勇于融入时代的状态,推动着持续繁荣与创新发展。

 

厚生重情:汉越文化双向强化的本真升华

 

“厚生重情”是指岭南文化中好生乐生、热爱生活、讲究情意的文化基因,是岭南文化平民性、民生性、务实性特质的表征。

 

岭南本根文化从发展源起就遵循男女平等、部落平等、百越和融,从依水而居、看天吃饭的生存体验中倍感日常生活与生计保障的重要。当中原文化的传入,将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视为责任伦理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强化了岭南文化“乐生”“民本”的哲学人文基础。

 

岭南文化精英不断将“安民、利民、惠民、养民、为民”的民本思想内化为岭南文脉秉持的思想观念,一有机会就积极转化为实践。从李昴英的“惠利生民为先”、湛甘泉“天下民庶实为邦本”,到康有为“‘仁’乃在天为生生之理,在人为博爱之德”、孙中山“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作为不同历史时代的先进思想,既充满岭南人的朴素价值情感,更浸润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故而得到平民百姓间的积极拥护与响应。

 

中和通达:海洋贸易实践锻铸的应变理性

 

“中和通达”是指岭南文化中通达知变、开放包容、和合共赢的文化基因,是岭南文化包容性、开放性、调和性特质的表征。

 

岭南文化的前期发展,相对处于一种后发式、边缘性的文明形态,在经历长期的百越和融、多次的中原人口规模化输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社会经济能力和文化发展水平,客观上养成了从外来文化中吸收精华的内驱力和扩容度。及至海外文化随商贸往来输入时,岭南人见多不怪、去伪存真的视野与心态,展现出较强的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能力与状态,自发生出一种“海国超迈之意量”。

 

正如梁启超所说“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正因有海洋带给的“活气”与“进取”,岭南人在与大量外来人口接触中,呈现大方礼貌待人、顾及他人需要的整体印象。特别在商业实践中,岭南人强调诚实守信、和合共赢,崇尚和气生财、互惠互利,注意构建友好协商、互惠共赢的持久稳定合作。

 

乐天自得:率真探求生命价值的精神理想

 

“乐天自得”指岭南文化中乐天达观、活在当下、自信自适的文化基因,是岭南文化悦乐性、现实性、自主性的表征。

 

“乐天”在中华文化脉络中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指向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儒家礼乐文化,以“悦乐”为本质,与人格养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修心之道与美学境界。除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中的“乐天”也具有浓重的道家和禅宗思想元素。岭南人在独特自然环境的长期实践中深知只要与环境和谐共生就能够生活富足,从而实现人的自然悦乐生活状态。所以岭南人任何时候便总能够保持一种平和乐观的心态,饱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陈白沙说:“自得者,不累于外物,不累于耳目,不累于造次颠沛,鸢飞鱼跃,其机在我。”这其实与岭南人日常中用“好得意”传达一种内心满足状态相一致。总体来说,岭南人善于发现感受日常美好,也善于从日常中享受放松,一顿餐食、一盆鲜花、一场粤剧、一笔成交,无不让人们感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也只有获得真正内在满足的自得之乐,人们才可能实现持续的稳定的“乐”,在工作、休闲、交往等方方面面获得内心满足与和谐之乐。


《学习强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