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新闻中心
媒体采访 Home / 新闻中心
4月16日《肇庆+》报道我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程风雨的媒体文章
2024-04-25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肇庆:抢抓机遇构建“水陆空”一体交通网


“正式送电!”3月26日晚,在紧张筹备约200天后,高要区大湾区办有关负责人难掩心中喜悦——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高压输电线路迁改项目(肇庆500千伏段)新建线路迁改完成并送电投运。这一机场建设先行工程的顺利完工标志着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距离肇庆人又近了一步。


据广东省发改委消息,该机场项目将于今年开工建设。当前,肇庆正从建立健全机场建设工作机制、构建“水陆空”一体交通网络、临空经济区规划等方面,为机场动工建设画好图、充好电。


机制“转起来”:以实干抢机遇


从去年开始,高要已全面进入机场建设的准备阶段。2023年6月,高要区政府与佛山机场办签订机场高压输电线路迁改项目征拆协议。12月初,用时仅半年,高要区协调各单位、各部门完成补偿标准制定、线路调整、99个塔基用地协议签订、土地移交施工等一系列工作。


高效率得益于资源的整合。据了解,高要区为抢抓新机场规划建设机遇,督促机场及配套设施项目工作进度,强化组织架构,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肇庆市高要区机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机场建设各项工作,并适时地充实区机场办公队伍。


目前,为更科学、更全面做好机场征拆前期摸查工作,高要区选取专业的第三方单位开展摸查勘测工作,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


现阶段,高要区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加强对项目预选址周边土地的控制、管理、开发和统筹上面。并且成立了土地巡查管控工作小组,针对性开展巡查执法工作,持续性遏制打击抢种、抢建现象。“我们同步做好机场项目预审前期工作,以及对预审涉及的违法用地进行整治。”高要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路网“动起来”:构建“水陆空”一体化交通网络


尽管机场的正式动工还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但肇庆早已启动一系列机场交通配套的建设。日前,记者走进广湛铁路珠三角枢纽机场站的建设现场,看到目前13标、14标的项目正在施工,土石方施工队、站房结构施工队、桩基施工队等施工队伍已全部进场。


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站前13标为广湛铁路珠三角枢纽机场站的土石方工程,站前14标是结构施工工程,都是整个项目的基础性工程。“结构施工计划完成时间是2025年2月中旬,后期还有铺轨,铁路开通运营前联调联试,设备安装、机电安装等,还包括三个月的沉降观测期,预计2025年底实现通车。”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随着广州(新)机场项目的推进,肇庆开启了交通对接的谋划。高要区贯彻落实肇庆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抢抓新机场规划建设机遇,着力构建“水陆空”一体的现代化、立体化交通网络。


据了解,围绕新机场规划建设,广湛高铁、珠肇高铁高肇段、珠肇高铁江机段、深南高铁均已动工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肇明高速(一期)工程建设正全力推进,机场支线正加快推进初步设计工作,广昆高速扩建工程已动工建设,佛肇云高速肇云段、国道G324改建工程计划年内动工建设。同时,高要区也积极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开展江肇第二高速、佛肇云高速佛肇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并谋划端州至机场公路、大湾至白土公路等连接新机场的快速便捷通道,提前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为项目实施预留建设廊道。


多层次、优衔接的轨道交通体系将大大推进肇庆“往东看,向东赶”进程。据分析,广湛高铁、深南高铁、珠肇高铁接入新机场设站,推动与广州白云机场、佛山站、高明站等枢纽节点的直连直通,将使肇庆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深港等大湾区核心城市。


产业“飞起来”:立足实际、科学谋划临空经济区


家门口要建一个机场,对于肇庆高要区人民来说,是莫大喜事。今年春节,和高要其他乡镇一样,蛟塘镇的各处村里都召集乡贤开起了“百千万工程”座谈会。对于新机场的建设,大家展开了畅想,纷纷表示期待家乡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蓝图正在绘就。记者从肇庆市发改局获悉,我市将与佛山共同研究制定临空经济区规划,携手高水平高标准推进规划建设。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发展机遇,高要积极参与规划过程,期望借势再“腾飞”。


对此,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研究员、广东发改委战略专家库专家程风雨建议,高要应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谋划建设临空经济区,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溢出转移,推动高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创新创业创富的新高地。例如,应该充分发挥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推进西江高要港扩建工程、金利港大型综合物流港规划建设,打造西江内河航运中心和江海联运枢纽。


当前,高要正全面参与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先进储能材料、精细化工和预制菜等“3+1”产业体系持续发展壮大,“未来,可以考虑合理规划布局空港物流、国际商贸、高端制造业、航空服务业等临空产业,逐步实现产业错位协同、功能支撑互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在更高层次上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程风雨进一步建议。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