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缺位4年,广州化妆品“弯道超车”|产业观察
12月18日,2023广州国际创新节开幕式大会上发布2023年广州市独角兽企业榜单和2023年广州市隐形冠军企业榜单,共有102家上榜“隐形冠军”企业榜单、202家“独角兽”,其中“独角兽”创新企业33家、“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105家、“种子独角兽”企业64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独角兽”创新企业中,时隔四年,再次出现了“美妆独角兽”。美妆品牌溪木源的母公司诺德溯源(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入选“2023年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这是继2019年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YSG)入选广州独角兽后,成为广州四年来,唯一上榜的美妆品牌。
除此以外,美妆集合店零售商WOW COLOUR的母公司色界美妆(广东)科技有限公司,也首次入选“2023年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
我们不禁要问,缺位的这4年,广州化妆品做了些什么?为何化妆品会再次入选“独角兽”?
原料80%依赖进口
作为“国货美妆第一城”的广州,虽然如今的化妆品产业规模已是全国第一,但在品牌建设、原料研发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广东省药监局方面曾坦言,不可忽视的是,作为产业链的上游,也是化妆品的核心,原料一直面临大部分依靠进口的局面。
放眼全国,这也是本土化妆品企业曾经共同面临的困局。
研发投入占比小、科研水平低、产品技术落后,科学配方研制开发处于模仿阶段,一度阻碍国产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化妆品进口原料仍在80%以上。
事实上,比起成立于1907年的欧莱雅和1946年的雅诗兰黛,市场上涌现的新国货品牌大多创立于21世纪,本身起步较晚,在品牌知名度、市场认可度和客户忠诚度方面,有着先天的劣势,在原料、配方等各项研究中,也处于追赶状态。
政策追赶
独角兽企业是新经济企业的典型代表,具有爆发式增长、颠覆性创新等特征。
“化妆品企业缺位4年再次入选‘独角兽’,显示出广州的化妆品行业开始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峰认为,实际上,缺位的这4年,正是本土企业快速追赶的4年,而新政新规出台是重要推手。
2020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发布,这是自1989年以来化妆品监管行政法规的首次全面修改,随后短短五个多月十余个“重量级”配套文件征求意见稿密集发布,包括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和备案资料规范、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功效宣称评价规范、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等征求意见稿。
对此,业界感叹,一直被国际化妆品品牌压得抬不起头的本土品牌,将迎来30年不遇的机会。
新规将导致行业整顿的加速,据评估将有近2000家企业会因此倒下,整个化妆品市场将面临洗牌。另一方面,研发投入更大、成本控制更强的企业,有望分享政策红利,成长为具备多重优势的市场势力。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出台之后,《广东省推动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于2020年底发布,加速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创新步伐。202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内容涵盖产业园区建设、科技研发资助等方方面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多支持。
研发追赶
政策引导下,本土的化妆品开始一场由量向质的变革。
新发布的《2023广州化妆品产业白皮书》显示,广州市化妆品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位居中国首位。截至2023年9月,广州持证化妆品生产企业有1870家,占广东省(3152家)的59.3%,占全国(5561家)的33.6%,化妆品注册备案数量占全省80%、占全国的60%,专利申请数量在国内也高居首位。
来自广东省药监局的数据监测,凭借内生转型动力,已有企业开始冲破国际化工巨头的原料垄断,在部分细分领域上“弯道超车”。
比如此次晋升“独角兽”创新企业的溪木源,就长期与全球TOP原料商深度合作,并参与定制功效原料。此外,基于对敏感肌成因的深入研究,溪木源还借助皮肤靶点研究和诺奖成果TRPV1的发现,自研了独家技术平台——Simpcare 1609™,作为专研舒缓成分组合,据介绍,该技术舒缓泛红临床效果是同类技术德国原料巨头公司成分的11.15倍。
不仅是溪木源,近三年,广州已跑出谷雨等一批新锐化妆品牌。
天猫发布的《2020新国货之城报告》显示,广州诞生了多个国货美妆品牌,全国75%的国货美妆品牌都产自这里。
与国际大牌距离在缩短
中国美妆看广东,广东美妆看广州。广州化妆品产业的追赶是国货化妆品变革的一个缩影。
当下,“卷研发”成为国货化妆品竞争的焦点。
以几家上市品牌的公司财报为例:2023年上半年,国内化妆品上市企业的研发费用平均占到了3%。例如华熙生物研发投入占比3.88%,销售费用投入占比30.49%;珀莱雅,研发投入占比1.28%,销售费用投入占比27.86%;薇诺娜母公司贝泰妮研发投入占比2.55%,销售费用投入占比20.48%。
单看研发费和销售费对比,可能会觉得研发投入只是九牛一毛,但将国货品牌和国外品牌的研发费用率进行比较,会发现国货的研发投入占比并不算低。欧莱雅集团2023年上半年研发占比由去年的2.9%增加至3%。
持续追赶之下,国货品牌与国际大牌距离在缩短。
今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包括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宝洁、爱茉莉、LG生活在内的主要外资化妆品巨头,仅有欧莱雅与宝洁两家收入录得正增长。但另一边厢包括珀莱雅、贝泰妮、巨子生物、上美股份、丸美股份、上海家化等主要国货化妆品企业,绝大多数企业的收入实现了同比正增长。“这样一增一减之后,让我们有理由相信2023年之后,国货化妆品品牌对外资品牌追赶将呈‘加速度’趋势。”一位从业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