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营商环境日,广州如何在“营商”中“赢商”?
即将到来的10月15日,是第三个“广州营商环境日”。
2021年1月1日实施的《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定,每年10月15日为“广州营商环境日”。市、区各级将通过举办对话、招商、表彰、服务等活动,在全城掀起优化营商环境的热潮。
拼经济,拼的就是营商环境。写好营商环境改革这篇“大文章”,需要的不仅是“营商环境日”。就在两个月前,广州翻开营商环境6.0改革的新篇章。由1.0改革到6.0改革的5年多时间里,自上而下接续实施的数百项改革举措,日益成为广州稳定市场信心的“压舱石”。
作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广州开展营商环境改革的题中之义既在于通过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从而激发市场活力,更在于通过先行先试的探索,为全国各地作出示范与表率。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旗帜,营商环境改革对于广州而言,分量也越来越重。
从“营商”到“赢商”,背后是改革举措从“落地”到“开花”的跨越。在追求更好营商环境的路上,广州驰而不息、前行不止。
6次迭代
广州的“变”与“不变”
如果从2018年10月《广州市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印发实施开始算起,今年是广州开展营商环境改革的第五个年头。
回看五年改革时间线,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改革脉络:
1.0改革以“简政放权”为主线,聚焦优化政府审批、运行、管理环节,这也是企业和群众感知一座城市营商环境最为直观的领域;
2.0改革以“指标攻坚”为主线,聚焦指标领域突出问题,着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3.0改革将“流程再造”作为切入点,实施跨部门审批服务革命性流程再造,让审批“跑”得更快一点,企业“荷包”更“鼓”一点;
4.0改革中,广州提出要下足“绣花功夫”全方位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力求将营商环境改革深入社会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
5.0改革更为注重“激发活力”,将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作为关键,更大力度利企便民。
到了今年的6.0改革,明确以“宜商兴业”为目标导向,降低成本、优化产业生态为着力点,重点瞄准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在用地、用工、融资、用能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提供总量充足、结构合理、成本可控的要素保障。
回看历次改革,持续“更新”的主题背后是广州优化营商环境逻辑的不断进阶。从爬坡过坎、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到精准施策、落地见效的创新探索,“营商环境”在广州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融入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肌理,实实在在体现在了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中。
根据今年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抢企大战”城市地域全景报告》披露,2018年以来广州企业迁入量居城市榜单第一。2018年至2023年第一季度,广州迁入企业11457户,涉及注册资本1654.68亿元人民币。
经常为企业办理开办、投资业务的广州天合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谭倩10年前就来到广州天河,对于广州营商环境的变化有着最为直观的体验:“10年前,办企业又要找场地,又要带齐所有证照、逐个签字。而今,开办企业速度经历了‘飞速’甚至是‘光速’的变化。”
从7个工作日到3天,再到0.5天办结,所需材料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快。在营商环境改革的“破旧”与“立新”中,变的是改革主题、是评价指标、是审批速度、是办事体验,不变的是始终以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导向。
企业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优化营商环境就要抓什么、就要推进什么。正是因为始终聚焦企业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广州的营商环境才赢得了来自市场的广泛认可。
今天的广州,步调一致、齐心协力,逐渐形成“人人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氛围。
因地制宜
探寻营商环境“最优解”
人们在观察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时,往往会以经济总量、企业数量、常住人口等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而“硬指标”之外的“软环境”,却往往难以用标准化的评价体系进行评判。
什么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营商环境?什么样的营商环境最为全球资本所青睐?广州通过5年6次的接续改革,探索营商环境的“最优解”。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营商环境优化有共性通用的一面,也有需要“量身定制”的一面。不同产业需要的营商环境不尽相同,营商环境改革的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开展营商环境改革的过程中,广州既要答好行政审批、纳税便利度、市场监管等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中的“必答题”,整治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胡作非为等问题,更要让营商环境改革发挥出“雪中送炭”的作用,在制度层面深入推进改革的落地实施,让企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成长。
“市场准入”是企业感知营商环境的第一扇窗口。从2017年开始,广州重点突破“办照难”、体验不佳等问题,将企业名称核准制改为自主申报制,同时全国首创“人工智能+机器人”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模式实现智能“秒批”,使“手机刷脸即可完成签名,动动手指就可自助打照”成为现实,从申请到领照全程“机器人”受理、审核、打照,办照最快仅需10分钟。
从“市场准入”开始,广州在改革中逐步搭建起覆盖企业运行全生命周期、提供多维度支撑的政策体系,也针对不同体量、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别的经营主体精准施策,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例如,融资和用地,往往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两大“老大难”问题。一家广州智能装备企业的负责人直言,在广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当下,“公司资金不足严重阻碍着公司的发展,需要融资来满足固定资产、人员及流动资产需求的增加。”
眼下,广州正在引导社会资本向“高精尖”市场主体配置,让金融活水浇灌出更多“项目之花”,结出更多“产业之果”。
截至今年8月31日,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已落地24只子基金,子基金实缴规模208.87亿元,母基金实际出资21.62亿元,放大倍数8.66倍,投资项目284个,投资金额140.01亿元,其中投资广州项目110个,投资金额46.61亿元。
面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提出的发展空间诉求,广州则通过探索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推进“工业上楼”“园区上楼”,高标准推动产业空间提质升级等方式,为企业厚植发展土壤。
2022年、2023年,广州已先后印发两批清单共16个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总用地面积合计约464公顷,顺利实施后预计可提供近1121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营”在当下
赢得未来
世界银行研究显示,营商环境改善对GDP增长率和社会投资率的直接拉动效应分别为0.3%和0.36%。
可以说,哪座城市能够吸引最前沿的生产力,哪座城市就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哪座城市能够提供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哪座城市就能成为全球资本竞相奔赴的投资高地。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都将营商环境改革作为“重头戏”,如陕西省将今年定为“营商环境突破年”,上海、浙江等地的“新春第一会”均聚焦营商环境,深圳“三箭齐发”向外界释放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的强烈信号。
聚焦城市发展内部环境,广州营商环境改革已从最初的便利化改革进入“深水区”,而营商环境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是“同频共振”的。只有持续不断地将营商环境推向最好最优,才能让来自全球的经营主体“轻装上阵”,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认为,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营商环境新项目“B-Ready(营商就绪)”评价体系,下一步营商环境优化要从监管向服务、从单一向集成、从过程向效果的方向转变,进一步强调系统性,注重模型构建和更加科学的实证分析;进一步强调逻辑性,注重研究营商环境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进一步强调动态性,注重关注经营主体的内涵、形态功能的新变化以及其对营商环境的新要求。
发展总是迭代更新,面对来自内外部的挑战,广州营商环境建设远没有到可以停步歇脚的时候。一方面,广州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营造适应产业需求的要素环境,让企业在沃土上充分享受“阳光雨露”;同时,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服务效能,用一座座重点项目的落地为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
营商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投资。在激烈的全球城市竞争中,营商环境就是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
“营”在当下,广州才能赢得商机、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