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新闻中心
媒体采访 Home / 新闻中心
6月12日《广州日报客户端》报道我院城市治理研究所副所长赵竹茵的媒体文章
2022-06-22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中海智慧城市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赵雪峰:城市大脑助力实 现“双碳”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城市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在通过碳减排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城市将被变革重塑。中海智慧城市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赵雪峰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赵竹茵近日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谈到:“城市大脑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支撑经济、社会、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开放式智能运营平台。”他认为,作为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主要手段,在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城市大脑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的关键力量,通过将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与数字技术不断紧密结合,为制定“双碳”目标和实现监管提供基础,通过新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应用实现碳减排,促进“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城市治理新路径。


城市大脑为制定“双碳”目标和实现监管提供基础 


“城市大脑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将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进行可测量、可视化转化,同时可以基于上述成果输出决策参考。”赵雪峰介绍,城市大脑可以对重点地区和行业的能源消费及碳排放行为进行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感知,实现用能预算与预警管理、能耗与排放管理等目标的可测量。


“此外,城市大脑可以全方位监测时空数据、地图数据、物联感知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城市信息,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海量多源异构数据信息的识别、处理和分析,可视化呈现城市碳排放情况。而且,平台的开放共享性,让城市大脑可以融合各行业多模态数据,打破能源、工业、交通、城乡建设等重点排放领域的数据壁垒,全方位摸清“碳”家底,以可视化形式监管不同系统信息联动的碳排放结果。第三,城市大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等手段为城市提供智能化的平台,结合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形成基于数据的多种应用服务架构,通过计算输出决策参考,提供给治理者用于制定政策,辅助形成最终的减排措施和分解目标。”


中海智慧城市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赵雪峰


城市大脑通过新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应用实现碳减排


“在传统的信息体系下,各个部门独立运行自己的一套数字化体系,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有效衔接,存在重复建设和低效利用现象。由于碳排放渗透在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各部门需要打通行业壁垒,统筹发展与减碳,用系统性方法监管落实碳减排目标,建设智慧化的城市综合治理体系。城市大脑通过新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应用,致力于打造城市治理的中枢系统,提升城市各环节运行效率,开启政府碳减排精细化管理新思路。”


赵雪峰介绍,“以交通规划和运行场景为例,国内外城市大脑系统做出了大量创新探索,将碳减排与行业治理的其他目标关联实现。例如,新加坡、首尔尝试通过数字手段预测分析,管理公交车运输需求及司机行为,通过城市大脑系统对客流和交通疏堵状态进行数字化管理,更好地规划设计公交路线、班次,降低候车时间,将减碳与优化城市交通规划,如红绿灯切换时间设计、市内交通绿波带、停车场和加油站的规划等目标关联,而且,还通过对驾驶安全行为数据的分析和引导,大幅度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又如,北京市海淀区交通指挥中心依托城市大脑的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实时感知交通态势,分析各类交通事件原因,一方面应急调整交通运行状态,降低交通拥堵产生的碳排放,另一方面结合长时间运行数据,调整已有交规政策,在实现碳减排的同时优化行政管理措施和手段。”


城市大脑促进“双碳”目标下城市治理模式创新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赵竹茵认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探索城市治理模式变革。“城市大脑既是政府主导下的城市治理平台,又是市场领域的产业发展平台,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城市治理场景,为发挥科技攻坚作用提供创新空间,在碳减排新技术的转化中开启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数字技术和降碳减排技术的融合创新和渗透应用目前仍在探索期,需要财政投入支持。”


“与此同时,城市大脑可以走出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模式的治理探索,华北地区、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区域电网和省级电网出台一系列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从而实现碳减排的市场机制政策,为城市治理平台提供了‘政府—市场”协同驱动的创新成长模式。”


此外她认为,“双碳”目标也涉及对温室气体等“强制性公共物品”的控制管理,因此城市大脑和碳中和的结合有助于碳金融和碳交易价值的充分利用。“对那些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需要精细化手段同时也需要新的经济来源,利用减碳形成收益建设城市大脑,通过城市大脑进一步促进绿色和发展,将有助于实现碳减排和城市治理良性循环。”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


原文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1854596#/detail/1854596?site4&column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