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召开“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征文研讨会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百年征程的新起点上,回顾总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经验,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充分发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阵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镇和新型城市智库的综合优势,彰显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咨政建言等功能,2021年1月18日起在全院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征文活动,截稿时止,共收到征文44篇,约32万字。
6月25日上午,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召开“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征文研讨会,进行理论交流和学术探讨,以期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奋斗力量,进一步推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贯彻和研究阐释,进一步鼓舞全院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继续发扬红色革命精神,用党的宝贵经验及优良传统引领新型城市智库高质量发展。
会场
张跃国
在研讨会上,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同志作了题为“在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好局创新局”的总结讲话。他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阵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镇和新型城市智库,地方社科院要从政治上充分认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在理论上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和主题主线,坚持全面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面向未来、面向全球、面向现代化,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勇开新局,全面提升新型智库治理现代化水平,奋力开创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一是要深刻领会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二是要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和主题主线。
首先要增强“学党史”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做到学史明理。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其次要增强“悟思想”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做到学史增信。坚持从大历史观来重温党的百年历史,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从思想深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再次要增强“办实事”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做到学史崇德。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自觉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增强意志力、坚韧力、自制力,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最后是要增强“开新局”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做到学史力行。深刻总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宝贵经验,汲取党史中蕴含的丰富攻坚智慧,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加强对新型城市智库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三是要切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新型智库改革发展中落地生根、结出硕果。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一)思想就是力量,要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的政治自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紧密结合社科院职能职责及工作实际,策划组织专题研究、理论研讨、征文座谈,推出一批具有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广州党史研究,整合红色资源、擦亮红色文化品牌、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
(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宣传。在加强思想舆论宣传引导上讲政治讲形象,积极开展多角度、全方位、高频次的深入宣传,利用党报党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宣部舆情信息直报点等传播渠道,推动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四)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去群众生产生活一线讲党课,开展党史专题讲座和形势政策教育,推动科研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真正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做党和人民信赖的理论工作者。
(五)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发挥职能职责,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用沉甸甸的新型智库工作业绩,体现学习教育的成果成效。
杨再高
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再高同志作了“建党百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密码”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党成立以来就使用内容不断丰富的“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我们各个时期的奋斗目标,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也得到最广大人民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耀眼标志,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目标筑牢了厚实底盘,提供了时代启迪。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全面小康实践中,党始终发挥着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在我们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我们推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创造出的“两大奇迹”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优越性已经从多方面充分呈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根本制度保障。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以人民为中心在全面小康成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迈向新发展阶段,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四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实现全面小康这个接续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靠发展。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最根本还是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五是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推进全面小康,在建党百周年交出全面小康的出色答卷。面向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繁重任务,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全面协调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尹涛
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尹涛同志作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与经验”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转变,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建设的总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广州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迈进,综合实力和配套能力居全国前列,拥有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产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5个千亿级产业,船舶、冶金等21个百亿级产业。
尹涛同志以时间线为轴,将广州工业化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即改革开放前广州工业发展战略(1949~1977年),这一时期主要以恢复发展经济为主,为社会主义改造物质基础;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战略(1978~2000年),这一时期广州着力于发展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战略(2001~2007年),这一时期立足于自身工业发展格局,广州开始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努力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以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战略(2008~2011年),这一时期,广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发展全局,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问题,开始了走以信息产业作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和新材料工业的发展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和社会信息化为主要内容,以产业集群化和制度、科技创新为手段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新时代推进广州工业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今后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至此,正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工业发展战略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与变革。现阶段广州的工业发展战略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开始构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充分说明广州的工业发展始终是遵循着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目前正处于从重化工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过渡时期。作为我国大城市的典范,广州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历程正是充分体现了我国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践行党的发展理念的现实写照。
许鹏
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许鹏同志作了“从实际出发推进研究式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党史学习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丰富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提高党史学习教育吸引力,而且能够激发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做好学史力行。二是要开展研究式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方式。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在广泛采用常规的学习教育方式的同时,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注重发挥理论研究单位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性地组织开展研究式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方式创新。目前,该院开展研究式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方式有:主题征文、专项研究、舆论引导、理论宣讲、数据库建设等。三是要推进研究式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学习研究党史必须结合当今时代实践,并立足于把百年来党恪守的初心使命转化为今天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生动实践。最后是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深刻认识和把握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历史演变机理、探究历史发展规律。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周胜庭
机关党委助理研究员周胜庭发言的题目是《在学史明理中增进落实“两个维护”的自觉》。他认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增进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应把落实“两个维护”贯穿党史学习教育的始终,自觉在感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光辉历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中,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现实实践中,不断增强对“两个维护”的认同,不断提高落实“两个维护”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黄柏莉
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柏莉发言的题目是《深挖党史资源,提升广州红色文化影响力》。她认为,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党探索革命道路的核心区域之一,在百年党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在弘扬传承红色文化、讲好党的初心故事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优势。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广州有必要将富有广州特色的红色资源与党史遗产进行创新性挖掘与转化,通过创新挖掘党史资源,创新党史宣介渠道,探索交流合作,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以红色文化引领激发当代广州城市文化新活力,有效地提升广州红色文化影响力,努力形成与彰显广州红色文化品牌的鲜明特性。
肖诗琪
人事处(外事处)干部肖诗琪发言的题目是《“红船精神”对新时代年轻干部的启示作用》。处在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如何在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走的更远,“不忘来时的路”应是关键。如今,中国共产党恰好走过“百年之路”,“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起源,对年轻干部而言,要以“红船精神”为支撑:坚持溯本求源,若想行致远必溯其源;不忘初心使命,主动走在新时代前列;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提升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启迪其在新时代进行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成就精彩人生。
白国强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白国强发言的题目是《感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跨越时空的磅礴伟力》。他认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型塑了自身的精神世界,在百年奋斗中提升了自身的精神境界,在笃行初心使命中丰富拓展了自身的精神谱系。党依靠从严修为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主动自觉地型塑了独特的精神世界;党在百年长期接力奋斗的伟大实践中,锤炼升华了自身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境界;党在百年笃行的初心使命中,丰富拓展形成了亘古未有、世所罕见的精神家谱。而这具有独特文化气质的精神谱系滋养了一代代党员,也启迪教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指针和崇高道德标杆,必将在新时代发挥启迪时代、汇聚力量、参照座标、感化教育的时代价值。
朱泯静
社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朱泯静发言的题目是《建党百年来广州民生事业发展的梦想追求与经验透视》。她指出,建党百年来,我国民生事业历经五个阶段的阶跃式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生理念。从革命战争时期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90年代、进入21世纪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分别形成了“解放型”“温饱型”“发展型”“和谐型”和“共享型”的民生理念。在党的民生理念指引下,广州民生事业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这是从百姓生活到制度安排的全方位成就。
广州斐然民生成绩的背后体现出了中国特色、广州特点的民生发展实践与经验。一是中国共产党遵循不同时期居民需求变化规律,准确把握民生核心诉求,配以相应民生制度供给,持续提高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二是不断探索更深层次民生思想,形成和谐共享的民生思维,建立起囊括义务式民生改善方式与社会合作形式的民生服务模式。三是民生制度结构围绕居民民生诉求特点不断健全和动态优化,与经济发展形成良好回馈效应。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民生事业由量向质转变,呈现新的格局与结构,迎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广州将更加强调民生供给的多样化与优质化,更加强调民生发展的公平性和正义性,更加强调民生治理的法治化和现代化,推动民生事业不断出新出彩。
杨代友
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代友发言的题目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伟大成就和未来愿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之一。人民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一个社会在健康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所能够达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把推动健康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作为百年来自始至终为之奋斗的追求方向。
持之以恒,不断促进健康文明,使我国人民的健康状况从体弱多病到基本改善,再到建立普及性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保障体系,人民健康水平大幅跃升,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坚持不懈,着力创造物质文明,使我国从贫苦落后的传统农业国演进为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近三成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从脱离贫苦到解决温饱,再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富足的生活。贯彻始终,持续提高精神文明,使我国人民摆脱了蒙昧无知,走上了思想道德不断觉醒的道路,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实现了改变命运、完善自身、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继往开来,奋力迈向新征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弱到强,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在健康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群众的幸福水平显著提升。进入新时代,遵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朝着建设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富强、更加文明和谐的幸福国家继续奋斗。
郭艳华
农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艳华发言的题目是《弘扬延安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辉煌篇章,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瑰宝。重读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要以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首先,延安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其次,延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貌。延安精神传承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和发展的红色基因,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整体风貌。再次,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延安精神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本质特征决定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也是初心和使命所在。最后,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延安精神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它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赖长强
国际商贸研究所副研究员赖长强发言的题目是《百年大党领导下应急管理体系之刍议:制度优势、演化嬗变与创新实践》。他认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战胜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剖析百年大党领导下应急管理体系的演化嬗变,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和实践机理。
一、我国应急管理的政治保障与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也是“制胜密码”。应急管理中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发挥了强大的聚力功能和整合效能,党的领导落实在我国应急管理实践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二、应急管理体系的演化嬗变与升级换代:党的理论创新推动应急管理制度升级换代。面对种种困境,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我国应急管理取得在灾害、应急和安全领域的三次重大制度创新,实现从传统减灾理念、救灾方式向现代灾害管理方式的“工作迭代性”转变,从“一案三制”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到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应急管理体系的“体制迭代性”转变。三、疫情防控的超强组织领导与协同应变:乐于居安思危、善于化危为机是应急管理的力量源泉。新冠疫情防控中展现了党的战略领导力与动态决策力。党自上而下的政治引领、战略领导、动态决策,坚定了疫情防控的信心意志,纵向上下联动、横向部门协同的“纵到底、横到边”的网络防控体系,筑牢了疫情防控的战场防线。
赵竹茵
城市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赵竹茵发言的题目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提升广州市域社会治理水平》。她认为,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国家治理重要理论。广州应当深入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
首先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市域社会治理动力。社会治理创新的本质是治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二是要促进协调发展,解决市域治理不平衡问题。协调理念要求将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等重大关系。三是要关注环境保护,调整绿色发展下人际关系。绿色发展理念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发展理念,强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态。四是要提高开放质量,打造内外联动治理格局。开放理念注重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内外联动问题。五是要实现成果共享,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理念旨在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原文链接:https://gd.sina.cn/city/csgz/2021-06-25/city-ikqciyzk1824545.d.html?from=wap&wm=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