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寻忆广州红色史迹(12)| 谢家祠
广州学习平台 2021-05-20 作者:杨永炎 陈贵明 陈卓 李佳莉
昔日的谢家,是广州芳村的大家族。
原来的谢家祠,由三间颇具规模的祠堂组成,前两间坐南朝北,称作北便祠;后一间坐北朝南,称作南便祠。这三间祠堂加上堂前空地,占地近5000平方米。而北便祠门口就是河涌,够容纳四五十人的大船通行,可直抵珠江白鹅潭。庞大的家族、壮观的祠堂和便利的水路,昭示着谢家在当地农民中的影响力。
原来的谢家祠,由三间颇具规模的祠堂组成。(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1924年初,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以孙中山为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农民运动以星火之势在广州燃烧起来。
这个时候,农民出身、曾参加过孙中山、黄兴、朱执信等革命先辈发动的革命的传奇人物林宝宸,受委派在芳村发动农民运动。从何处着手?这个问题并没有难住足智多谋的林宝宸。林宝宸找到谢家宗亲父老会会长——谢聪,说服他参与发动农民运动,并与他商量成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队等事宜。
谢聪当即拍板说,农民协会办公场地可用谢家祠,农民自卫队也可由他来号召组织。这位谢家最有威望的会长,多次召集宗亲会父老在谢家祠商议此事,最终一致决议将谢家祠无偿贡献出来,既用作农民协会成立大会的会场,又当做聚众议事之所,并发动族人及邻村农民参与农民协会,响应革命号召。谢聪更是带头率先参加了农民协会。
谢家祠。(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经过多日筹备,1924年8月15日,广州市郊第一区农民协会成立大会在谢家祠举行。《广州民国日报》以《市郊农协会开幕纪》为题报道了这一空前盛况。会议从上午11时开至下午4时,到会会员不下千人,来宾百余人。被誉为“四大农头”的彭湃更是到会祝贺并发表演说,痛快淋漓,全场感动。谢聪及其族人张罗着大小事务,迎来送往,热闹非凡。这场盛会打开了谢氏家族的革命之门。
谢聪及其族人陆续参与了波澜壮阔的省港大罢工、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以及抗日斗争。谢氏族人谨记谢聪的告诫 “我们谢姓的兄弟一律不得做敌人的走狗”,广州沦陷期间,没有一人曾帮日本人做事。同村的大汉奸唐贵对谢聪恨之入骨,最终将谢聪乱枪射杀。
如今,谢家祠仅留下南便祠作为凭吊遗址。(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到如今,谢家祠仅留下南便祠作为凭吊遗址。当我们走进它时,传统的灰塑龙船脊、醒目的金字架屋顶、平坦的红砖地面映入眼帘。脚踏古老的麻石天井,手抚斑驳的坤甸梁柱,似乎都能感受到农民英雄如同麻石般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李佳莉 武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