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寻忆广州红色史迹(1)| 海珠桥
广州学习平台 2021-04-20 作者:陈贵明、杨永炎、陈卓、李佳莉、胡华玲
一座桥,跨越珠江南北;一座桥,跨越两个时代;一座桥,联结党和人民;一座桥,见证民心得失。
海珠桥建成于1933年,它是之后27年广州市区内唯一的跨江大桥。海珠桥全长356米,钢结构,中孔开合式,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
海珠桥是广州标志性建筑。(来源:《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广州》)
1949年10月14日下午,国民党军队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炸毁海珠桥,造成400多名市民死伤,100多艘民船沉毁,数百间房屋震坏,受灾民众达3000多人。海珠桥被毁给广州市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被损毁的海珠桥。(来源:《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广州》)
1949年底,广州市委、市政府将修复海珠桥列为首要任务。修复工作由朱光副市长亲自挂帅,指定市建设局负责组织研究方案。但是,缺资金、缺材料、缺技术,怎么办?
请外援。市政府找到一家上海的工程公司,结果对方报价400亿元(这是旧人民币,相当于后来的400万元)。太贵,放弃。
请专家。1950年3月,市政府请来苏联专家,结果专家提议先修一座便桥。便桥预算120亿元。重复建设,浪费。否决。
正在修复海珠桥。(来源:《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广州》)
最终,衡阳铁路管理局广州分局担下了修复海珠桥的重任。
桥梁受损严重,修复面临三大困难:缺资料、缺钢材、缺机械。但是,工程人员没有被吓倒。
缺资料怎么办?深入现场,实地搜集,对每一份构件和接头进行测量,没入水中部分,则抓住每日两次退潮的短暂时间勘测,终于,绘制出完整的钢梁结构图。
缺钢材怎么办?先是就近去香港购买,遭英国封锁后,就想方设法,收购楼房的旧钢材。
缺机械怎么办?重型机械就用大型铁船来代替,利用潮汐顶托完成架设。工具不够就用“人海战术”。工人们每天加班到午夜,全桥完工,用了16万工时;施工的高峰期,工地劳动力达1100多人。
可以开合的海珠桥。(来源:《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广州》)
经过6个月的奋战,1950年12月5日海珠桥正式开放通车。这对当时一穷二白的广州来说,无疑是个奇迹。
在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广州市人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硬是在短时间内把海珠桥修好,这正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心系民生,深得民心。
今日繁花掩映下的海珠桥。(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今日夜色中的海珠桥。(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李佳莉 武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