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循环”思维推动专业批发市场流通提档、循环升级
□ 赖长强
“物畅其流、货通天下”是双循环新格局和现代流通体系的标志。2021年1月广东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2021年3月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双循环”新格局需要现代流通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专业批发市场是现代流通体系和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
“双循环”新格局下需要树立现代流通“新思维”,构建内外供需“新体系”。当前,我国已经从“生产决定流通”跨入“流通、消费共同引领生产”,由“推式供应链”迈向“拉式供应链”,流通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产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切实转变“重生产、轻流通”问题,加快树立现代流通新思维、新理念,让“流通革命”深度融入到生产、消费、贸易、市场、科技的内部各领域、各环节。
专业批发市场是现代流通体系“基础平台”,是国民经济循环“支撑渠道”。品类丰富的现代化专业批发市场是现代流通体系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能够把上游生产和下游消费相衔接,把国内流通与国际供应链体系相融合,还是有效连接生产消费的纽带和传动器,是国内外市场对接的渠道、纽带和桥梁,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专业批发市场中更加有效地“链接”“匹配”,产生功能强大的“流通能力”、高效畅通的“循环动力”。
推动专业批发市场流通提档、循环升级的思路对策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致力于促进批发市场高质量发展,例如2019年广州将专业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列入城市更新重点,制定《广州市加快推进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已取得明显成效。“双循环”新格局下,推动专业批发市场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力:
将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作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一项重点任务、近期抓手。抢抓疫情期间我国经济率先复苏窗口期,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为方向指引,将专业批发市场打造成为现代流通体系的流通渠道、循环通路。专业批发市场作为集贸易、消费、会展、客流、物流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商贸载体和平台,对各大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国际购物天堂、国际采购中心和价格中心、电子商务之都等战略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支撑。推进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将专业批发市场放在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中统筹谋划,推进专业批发市场向现代展贸交易中心、商贸流通业态创新平台、国际电商交易平台、商贸品牌孵化集聚平台、商贸流通综合服务平台等方向发展。
注重功能重塑、布局优化,推动专业批发市场“提质增效”“移形换位”。围绕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一是以功能分割与转移为突破口。将专业市场功能分为前台功能(展示、洽谈、签约、宣传、品牌等)和后台功能(仓储、物流、售后服务、信息支持等),通过功能分割、转移实现价值最大化。前台功能可在原有市场实现,借助原有口碑优势,继续扩大交易规模;后台功能则可向区外转移,通过物流承接园区发挥集约化优势。二是以承接大平台建设为立足点。坚持“疏导为主”的升级方向,建设符合现代化标准、功能先进、服务完善的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承接平台,引导商户进行后端功能转移。完善承接平台仓储、物流、配送、管理服务等功能,为转移商户提供完善、良好的服务。构建城市专业市场统一电子商务承接平台,并设立各行业平台和子平台,承接中心城区各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功能转移,实现线下市场和线上市场的协同发展、互动发展、共享共赢。三是以行业协会与中介为连接带。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反映各专业市场行业情况和企业诉求,引导市场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城市发展战略。借助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提升专业市场整体素质,推动专业市场相互学习与示范联动,为城市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商物流分离奠定行业基础。
聚焦分类指引、分区处理,助推专业批发市场“关停并转”“脱胎换骨”。一是坚持分类指引,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市场发展指引。根据不同类别的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趋势,分为现货型、展贸型、电子交易市场三类:查处现货型市场周边的住改仓行为,整合周边市场的物流需求,统筹完善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鼓励支持专业批发市场以展贸化战略进行原地升级,通过加强展贸型批发市场与专业物流园的信息对接,形成“市场下单、园区发货”的模式,减少市场物流对城市交通、环境的不良影响;鼓励和探索技术提升,推进专业批发市场电子化,完善电子交易、物流信息、电子缴税等全方位配套服务。评估专业批发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划分为鼓励、转型、限制、合并、关停等类别,按照一场一策原则,分阶段、分步骤稳妥精准推动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工作。二是坚持分区处理,形成科学合理的圈层式专业市场布局。疏解历史文化核心城区内与城市功能不符、业态较为低端的专业批发市场;引导中高端的批发市场向零售为主的购物中心、展贸中心、传统街区特色商业街转变。升级中心新城区范围内专业批发市场,对影响力较大、层次较高的市场进行转营、升级,打造“功能展贸化”“市场国际化”“交易电子化”“管理园区化”的重要载体与示范区;对影响力较弱、规模较小、层次较低的低端市场结合城市更新逐步关停、搬迁。在外围城区,引导、建设市场优先发展区,容纳与承接迁移的批发市场,新建的综合园区应具备完善的物流配送、海关、检验检疫、展贸、金融等功能配套。
立足创新集成、跨界融合,探索专业批发市场新型流通模式和循环机制。一是组合应用制度、服务、供应链、技术创新。根据实际情况组合应用不同创新方式作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制度创新,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体制保障;服务创新,以功能、体验提升推进专业市场综合功能和市场品牌重塑;供应链创新,以市场商户+电商+物流等方式推进渠道深度融合,基于全渠道融合探索实施实体+货仓、智能物联等模式,推动商贸流通内、外部协同共生机制;技术创新,重视引进数字、智慧等新兴技术推进专业市场整体提升,抓住电商“新零售”契机,布局开展“新批发”合作。二是以跨界融合思维优化专业市场运营模式。推动和鼓励有条件的市场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展销等活动,发布和展示最新产品,探索“专业买手制”和“以会展带动市场商业运营”模式。鼓励支持批发市场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交易新模式,链接整合产业链、供应链和物流链,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电子交易、电商直播、线下体验线上下单(O2O)等新功能新业态。引导与支持批发市场商户开展设计、研发活动,向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器等运营模式转型升级。加快专业市场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的融合,积极引进先进的电子商务运营商和电子物流供应商合作,打造“前展、中交、后仓”的全产业链批发市场电子商务B2B平台。
(作者系广州市社科院市场所 广州“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