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新闻中心
媒体采访 Home / 新闻中心
1月29日《南方+》报道我院城市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柳立子以及哲文所所长曾德雄在省市两会期间的观点发言,积极发挥新型智库舆论引导作用
2021-02-03  来源:南方

广州市政协常委吴惠珍:应大胆探索未来新型社区建设

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人们愈发意识到社区在防控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社区存在的各类短板也在这场疫情中显露。

当前,广州正在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作为社会的神经末梢,如何科学规划、强化治理,是关乎广州人生活幸福的关键一着。“想要激发社区治理活力,广州应大胆探索‘未来新型社区’建设。”广州市“两会”期间,广州市政协常委、星河湾集团联席董事长吴惠珍便递交了推进未来新型社区建设规划的提案。

2021年1月2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广州开幕。广州市政协常委、星河湾集团联席董事长吴惠珍女士出席会议,并递交了题为《关于加快研究出台<广州推进未来新型社区建设规划>的建议》的提案。受访者供图2021年1月2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广州开幕。广州市政协常委、星河湾集团联席董事长吴惠珍女士出席会议,并递交了题为《关于加快研究出台<广州推进未来新型社区建设规划>的建议》的提案。受访者供图

社区治理难点待解

吴惠珍在过去一年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她注意到,在“老城市新活力”的目标指引下,广州形成了“1+1+N”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现有政策多面向城市规划,注重产业导入及产城融合,但缺乏对社区治理的方向指引。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未来新型社区的建设路径,并通过星河湾的社区做了些有益尝试。”吴惠珍将实践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广东经济》杂志。她认为,收入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提升,让社区形态和建设理念迎来变革契机。

《广东经济》杂志封面。《广东经济》杂志封面。

广州市社科院多位专家也在对社区治理话题进行长期研究。他们认为广州老城区、高档小区、城中村互相交融,社区形态丰富多元,居民对社区生活参与度较高,社区活力较强,但这种多元也是社区治理的难点。

“新建商品房小区打破了原有熟人社会形态,人们居住很多年可能都不知道隔壁邻居名字。”广州市人大代表、市社科院哲文所所长曾德雄认为,陌生人组成的社区缺乏有效的社区组织或平台,而诸如垃圾分类、加装电梯等问题都需要以平台为基础协商解决。

市社科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柳立子表示,多元化社区形态和人员构成,会导致议题和决策在社区组织发动时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成本。

应重视“三体”建设

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对社区治理进行战略谋划和专门部署。此后几年,国内已有浙江等多个省市开始着手探索。

吴惠珍认为,广州也可以因地制宜进行实践。她在提案中指出,“未来新型社区”应该是配套完善、生活便捷、守望相助的家园,是和谐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开放多元的平台和城市功能单元,而不是简单的“豪宅区”“富人区”。

“我认为这种社区应该注重‘三体’,即硬体、软体和韧体。”吴惠珍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硬体”是社区的硬件配套,“软体”是社区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风俗良序等精神层面,而“韧体”是社区的权力结构与组织关系,包括社区内各类机构、组织、团体,及它们之间的维系力量。

吴惠珍常委在会议现场。受访者供图。吴惠珍常委在会议现场。受访者供图。

吴惠珍提出的“韧体”及其含义,柳立子也表示认同。她认为新型社区治理应立足社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构建新的文化认同,在强调“硬体”物质与“软体”精神的基础上,将各种组织机构发动起来能够撬动更广泛的主体及资源、更能体现以人为本。

曾德雄则更加关注如何让社区组织形成良好运转机制,他认为可以应有意识地发掘一批社区“带头人”,引导社区内各类组织形态设计与服务。

可结合公益推动

提案中,吴惠珍建议组织研究广州未来新型社区建设标准,启动创新实践试点,综合“三体”内涵研究制定规划方案。“通过试点验证未来新型社区设想的科学性,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向全市推广。”

吴惠珍认为,建设未来新型社区,居民是最关键的节点。

“我们在星河湾的社区建立了上百个社团并提供活动场所,定期组织大量社区活动,加强业主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意识。”吴惠珍将政协委员的职能带入日常企业决策中,并发现公益与社区工作相结合非常有效。

在柳立子看来,公益活动能将社区各种不同类型居民主体链接,从而实现人人参与、共享共治并培养归属感,养成社区集体意识和共同价值,提升社区的“韧体”。

在吴惠珍等人的推动下,星河湾旗下社区开展了助学计划、慈善拍卖、义卖活动,业主也开始自发行动。据她介绍,去年疫情严重时,广州星河湾半岛业主一天内募集10多万元,全部用于采购防疫物资运往武汉抗疫一线。

“经过多年实践,星河湾的‘社区+公益’模式在2020年入选中华慈善品牌项目。”吴惠珍认为,公益活动突出了业主参与性和主体性,激发社区治理的基层活力,能够达到凝聚社区力量的效果,赋能社区建设和治理,真正实现社区“善治”。

【记者 】葛政涵

【来源】南方日报聚焦2021广州市“两会”特别报道

编辑 冯善书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1/28/c4702570.html?date=MTYwMzBkNzQtMjljZC00ZmI2LTkwY2YtNmY5NjNlNjRlOWRj&layer=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