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0”学术会议在穗举办
新华社广州11月29日电(记者吕光一)日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0”在广州举办,论坛以“迈向‘十四五’的新发展格局与大湾区融合”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代表汇聚一堂,深入探讨“十四五”期间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宏观战略、宏观政策和大湾区“双循环”枢纽的融合发展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指出,不管是“六保”“六稳”,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统筹发展和安全。随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增加,为了应对冲击,必须把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作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考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金融体制,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面向“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他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建成世界重要的金融强国,拥有发达的现代金融体制。
何德旭提出,我国建立“现代金融体制”,要重点关注三方面:一要坚持创新引领。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避免伪创新特别是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创新、超越监管能力和水平的创新、处理好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二要坚持安全发展。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三要夯实基础——金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完善金融法律法规,规范金融会计统计制度,提高金融业信息化水平(重点是征信体系、社会信用环境),建设金融人才队伍,推动境内外各类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汪红驹认为,只要保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汪红驹表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存在一些确定性趋势因素:第一是我国人口总量仍在上升,人口老龄化继续发展;二是四个方面结构性优化因素:城市化比率继续上升,2025年我国城市化率估计达到65%;消费比重呈上升趋势;单位GDP碳排放继续下降;化石能源消耗比重降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提醒,“十四五”期间中国发展既有美好前景,也面临重大挑战。其中一个就是债务“灰犀牛”。疫情冲击下,全球范围内债务攀升。截至2020年3季度,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估算,全球实体经济债务规模达206万亿美元,其中,政府债务攀升最快。
张晓晶表示,如何应对新发展格局下的债务风险?一是创新驱动,创新会带来效率提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稳(去)杠杆。二是真正推进收入分配的改善,因为收入差距是信贷扩张冲动的重要诱因。三是金融科技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四是取消政府隐性担保、打破刚兑,让传统的公共部门债务积累方式无法为继,这样才能形成以市场化风险定价为基准的“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完)
原文链接: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573196?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