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十四五”: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全球价值链稳定性
南都讯 记者冯芸清 在过去一年中,从“六稳”到“六保+六稳”再到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变的是周期性、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相交织,不变的是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不变的是供给侧改革这条线,同时改变的是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11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0”在广州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在致辞中表达了如上观点。
高培勇认为,不管是“六保”“六稳”,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索,或者说能够他们看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就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应对外部环境冲击,必须把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作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考量。
作为华人学者,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副院长洪风表示,中国五年规划是中国特色治国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十四五”规划不仅是中国国内的发展蓝图,更是世界众望所归。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汪红驹认为,只要保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汪红驹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在于:疫情冲击对主要经济体的影响巨大;去经济全球化加剧,使全球价值链面临断链风险,数字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负面影响;当前我国基尼系数在下降,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区域经济差距很大,调节收入分配结构的任务非常艰巨。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原司长唐元进一步探讨了决定我国未来经济走势的四个关键因素:能否继续与世界各国保持一体化发展格局,长期积累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能否有效规避,未来经济增长动能能否有效挖掘,经济发展能否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他建议尽快启动四项战略举措:加快推广应用改性甲醇燃料;加快文博产业改革创新发展;增发基础货币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发展城市立体园林生态建筑。
联合国人居署高级经济学家马尔科.卡米亚则比较了2000年以来世界各地劳动力生产率增长趋势,发现亚洲地区劳动增长率快速增长,特别是2008年以后超过世界其他区域。他表示,城市和地区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具体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化,城市中非正式经济、不平等和住房市场,人与货物的自由流动,人力资本等。
联合国人居署高级经济学家马尔科.卡米亚。
马尔科.卡米亚认为,即便近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区域和全球在价值链方面的协作与分工依然是主要趋势。他建议,坚持贸易开放,强化区域性和全球性价值链稳定性,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要培育出生产型、高效的、一致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城市化运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克莎还建议,要从国际上预期管理的实践中获得借鉴和启示,通过加强对宏观经济预期管理问题的研究,推进中国特色预期管理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900239673507971592/?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