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 2020" 论坛于 11 月 27 日在广州举行。论坛以 " 迈向‘十四五’的新发展格局与大湾区融合 " 为主题,来自联合国人居署、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代表汇聚一堂,深入探讨 " 十四五 " 期间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宏观战略、宏观政策和大湾区 " 双循环 " 枢纽的融合发展等问题。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表示,举办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旨在向境外的朋友讲述中国经济发展故事,重点阐述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状况及明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经济政策的布局。
高培勇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迈向 " 十四五 " 经济工作的一个主线,经济政策布局的一个主线索。不管是 " 六保 "" 六稳 ",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索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在过去一年中,不变的是周期性、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相交织,不变的是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不变的是供给侧改革这条线,同时改变的是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作提出,我国建立 " 现代金融体制 ",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避免伪创新特别是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创新、超越监管能力和水平的创新、处理好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他预计,到 2050 年,中国将建成世界重要的金融强国,拥有发达的现代金融体制。
" 十四五 " 时期广州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提出,广州的战略使命是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超级链接。战略指向是全面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对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区域带动力和全球影响力。战略重点是打造优强项、补短板,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商贸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全球新经济策源地。战略支撑是重大平台(" 一区三城 "、广州期货交易所)、重大项目(白云机场三期、广交会场馆扩建)、重大政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要扎实推进十大重点任务。
谈及我国经济发展走势及政策选择,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原司长唐元建议尽快启动四项战略举措:加快推广应用改性甲醇燃料,建议加快文博产业改革创新发展,增发基础货币解决 " 三农 " 问题,加快发展城市立体园林生态建筑。
(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部长戴二彪教授认为,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以及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是世界级的城市群,功能要适当分工、互补。比如三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应该是各有特色的国际国内金融中心,在培育科技创新和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区域发展中要发挥特别重要的功能。北京要考虑国家整体的发展,金融服务应反映国家政经战略;其他金融中心城市应按市场经济机制发展服务。香港以多样的国际金融业务为主体,深圳可以培养创新产业为特色,上海的金融中心功能则可综合一些。
" 十四五 " 期间大湾区 " 双循环 " 枢纽如何融合发展?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为理认为,为了促进要素流动,结合对湾区城市要素资源流动总指数和分项指数评价,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坚定不移地以制造业为中心,深度挖掘服务贸易发展潜力,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梁琦探讨了广东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一些难点和堵点。国际大循环方面,体现在疫情和美国。国内循环方面,包括行政壁垒和市场壁垒,关键是市场壁垒。破解国内市场壁垒的办法要靠法治,完善产品标准。
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刘成昆围绕产业多元、城市韧性与区域合作分享了自己的研究。他指出," 十三五 " 以来,澳门经济多元化初见成效。他认为,产业结构多元化对大湾区城市整体经济韧性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产业结构多元化具有自动稳定器的特质,在面对剧烈波动的外部市场环境时,能够促进区域系统实现快速地自我修复。
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并得到冯氏集团李丰研究中心(香港)支持。
"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 " 创办于 2012 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起和组织,在香港(或澳门)召开的年度高层国际学术论坛,是面向港澳地区和海外宣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政策的重要平台。2019 年、2020 年论坛在广州举行。
采写:新快报记者 吴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