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广州实践探索”理论研讨会,承办此次会议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交流研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探索”课题成果。陈剑副所长主持了本次会议。研讨会上,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传承、人口高质量发展、广州城市现代化的早期探索等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为广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典范城市汇聚智慧、贡献力量。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白国强作《中国式现代化与广州实践思考》的主旨发言。在发言中,他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年度重大课题的研究背景、基本内容和主要结论。他认为,广州要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典范城市为愿景,并确立正确的战略策略、采取创新性的举措和行动,才能确保广州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如期实现。广州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典范城市,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实现物质富足的现代化;必须以共建共享为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以“两个结合”为方法指引,实现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旨归,实现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必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导向,实现开放发展的现代化。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浩作《“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深刻意蕴》的报告。他认为,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思想解放历史进程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为推动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提供行动指南,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指明前进方向,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提供强大动力源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根本路径。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金山作《中国式现代化与千年商都的历史传承》的报告。他认为广州由于具有地缘优势和相对稳定的贸易规则,因此成为了兴盛不衰的千年商都,广州“千年商都”的实质就是“曾经是全球交换大系统的协调者”。未来,广州要发挥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引擎的优势,努力继续成为全球交换大系统的协调者。为此,广州需要实现由大CBD迈向“24小时永远在线”的大CAZ(中央活力区),推动全球化融资、全球化融智、全球化融市、全球化产品。在发展路径上建构市内各区增长极群落、区际产业共建形成增长极群落和面向世界的区域产业命运共同体。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员杨尚辉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基础》的报告。他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来发展自身,因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而踵事增华。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观念因现代化的时代召唤而重构自身体系,并以转生与创造的形式融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之中。今后,要继续做好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不仅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具有推动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也具有积极意义。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谭来兴作《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推广州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报告。他认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根本要素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实现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广州正处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提升人口高质量的步伐。广州迫切需要加快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创造更多的“人才红利”,以人口质量优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造“人才红利”,基础在于培养人才;创造“人才红利”,关键在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人才红利”,核心在于用好人才。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博士陈卓作《广州城市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及经验启示》的报告。她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介绍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和取得的成绩。陈卓指出,重视对先进制度的学习和引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平衡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是广州早期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这些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欧明华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样态的创新》的报告。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包括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必须正确处理的六大关系等,是个开放发展的体系。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实践指向看,中国式现代化有本质样态、一般样态和特色样态三种类型,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了参照。中国式现代化是既有理论创新又有实践样态指向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过程人民民主、城乡均衡发展、法治国家建设和文化现代化建设五个方面。
(供稿:马克思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