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历史研究所与广州市海丝申遗办、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部三方联合策划并推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者大型系列访谈,旨在以“海丝”学术理论研究与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为先导,凸显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而独特的历史地位,利用海内外知名学者长期、深入的研究积累,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提供富有说服力的专业解读,深度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这是历史研究所承担的“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研究及文化交流”项目2020年工作内容之一。
“海丝”国际学者大型系列访谈将连续推出10期。受访国际学者包括范岱克(Paul A. Van Dyke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滨下武志(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松浦章(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东西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弗朗索瓦·吉普鲁(Francois Gipouloux,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约翰·米奇西奇(John N. Miksic,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系教授)、罗德里希·普塔克(Roderich Ptak,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教授)、安东尼·瑞德(Anthony Reid,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资深教授)、包乐史Leonard Blusse(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教授)和宋念申(美国马里兰大学任教)等世界海上交通史和“海丝”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大家访谈·海上丝路”第一期对慕尼黑大学的著名汉学家、《海上丝绸之路》一书作者罗德里希·普塔克(Roderich Ptak)进行了深度访谈,于6月14日的《南方都市报》第9、10版推出(具体链接见后)。普塔克教授在对话中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视角、研究难点、历史分期和现实启示,并以详实的资料例证,论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品物、贸易规模、航海技术以及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对海上丝绸之路这样一条促进了东西方贸易、文化、艺术、宗教交流与传播的大动脉进行了深度解析。
南方都市报·奥一网上的相关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20-06/14/content_16872.htm#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供稿:历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