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2日至14日,科技创新研究所所长张赛飞,科研人员沈勇涛、杨莹、钱程一行四人赴港参加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以下简称“生产力局”)、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共同组织的培训交流活动,与生产力局、香港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和香港投资推广署进行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香港创新园将军澳园区,参加了数字经济峰会。
在生产力局,首先,粤港澳大湾区业务发展部高级经理黎永昌及有关同事介绍了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发展概况、工业4.0的概念与内涵、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支持政策及成功案例等等。随后,课题组随团参观了生产力局的工业元宇宙科技馆、未来食品科技馆和先进材料及智能制造中心。最后,课题组与生产力局就员工激励制度、成果转化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发展态势、国际合作情况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课题组了解到,生产力局是集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研发服务机构。其利用便于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优势,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生产技术研究所开展深入合作,以工业4.0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为核心,为香港企业和在外地的港资企业提供工业改造服务,为香港创造了较好的经济社会价值。生产力局设立了生产力学院,为企业提供系统的培训课程,成立了中小企业支援组,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保姆级”贴心服务。其在东莞、深圳已设立两家附属公司,积极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在与香港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和香港投资推广署的座谈会上,首先,香港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副总裁王国藩介绍了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招商引资体系、重点引进的行业领域、为企业提供的主要服务等等。随后,香港投资推广署创新及科技行业主管黄炜卓介绍了投资推广署的职能和定位、香港的优势及战略地位、政府对企业及人才的支持政策、香港科技园和深港创新科技园的基本情况及最新动向。最后,课题组与两位香港政府官员围绕重点企业的引进标准及程序、人才引进配套政策等进行了交流与探讨。通过交流,课题组了解到,香港科技园是香港目前最大的科研基地,包括香港科学园、创新中心以及元朗、大埔、将军澳三个创新园,发展方向主要是在科学园推动科研突破,在创新中心鼓励创意设计,在创新园完成制造生产。香港科技园公司设立了覆盖企业各阶段的培育及加速计划,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及场地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香港逐步形成“南金融、北创科”的发展新格局,香港科技园与深圳共建的深港创新科技园已成为推动深港科技创新深度合作的桥头堡。
在香港创新园将军澳园区,香港科技园公司先进制造业主管姚庆良博士介绍了香港创新园的基本情况、先进制造中心的运作模式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并带领课题组及其他交流团团员参观了中心的厂房设施,介绍中心的主要布局及机器运作情况。香港科技园的三大创新园由原来的工业邨转型而来,以香港政府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中提倡的“新型工业化”为目标,致力于吸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先进工艺制造企业,汇聚各种尖端技术,协助本地研发项目转化成为紧贴市场所需的实际商品及服务。其中,将军澳园区占地75公顷,特设海傍用地,适合有舶位需要的海运工业或项目,例如重工业、商用制造业及通讯科技等。重点项目包括数据技术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是专为行业先锋而设的顶尖高端制造基地,层高6米,总建筑面积约10.86万平方米,设有先进的生产和检测流程,全面、可扩展及高效率的生产空间,并提供专属的物流、仓存、试作原型、小批量组装和无尘室空间等服务,助力不同规模的企业实现高增值、小批量的订制生产。
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课题组参加了由香港政府与数码港共同主办的数字经济峰会,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等主题,聆听了国内外演讲嘉宾的独到见解,了解了人工智能、云计算、5G、智慧城市等科技发展的最新态势。会上,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鹏飞介绍了省政数局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工业技术汇聚、整合并利用大湾区数据资源方面取得的成果。华为科学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文伟介绍了华为香港研究所的研发成果、与香港高校的合作态势以及华为在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合作、数字经济发展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成效及未来导向。德国弗劳恩霍夫生产技术研究所科技管理主管Toni Drescher从工业4.0的最新理念出发,分享了行业数字化及智能化发展的最新态势,指出了未来在工业生产及供应链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教授重点阐述了在绿色革命背景下,中国实现碳中和未来的路径和措施。
总的来看,科技创新研究所课题组在本次培训交流中收获颇丰。一方面,课题组充分发挥了我院作为新型城市智库的对外交往功能,与香港政府部门、有关机构和园区的相关负责人,以及交流团其他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了科研网络,为后续的交流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交流,课题组获得了新的研究思路。具体来看,首先,课题组深刻感受到香港的多元化以及由此碰撞形成的创新活力,其利用国际化程度高、对接国际创新资源便捷等优势,已成为链接全球的创新之桥。其次,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背景下,香港和大湾区其他城市也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香港和广州在基础研究、数字化转型、企业培育等方面或将面临新的机遇和路径。最后,香港在企业培育和服务、体制机制灵活度、政产学研协作以及园区统筹发展方面具有相对凸显的优势,值得广州借鉴和学习。
(供稿:科技创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