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2023年国际档案日“奋进新征程 兰台谱新篇”宣传活动 Home /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2023年国际档案日“奋进新征程 兰台谱新篇”宣传活动
【用档故事】“沈括智用档案守国土”“故纸述说长城抗战史”
2023-06-08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用档故事一:测量国土,更要守住国土


沈括,北宋官员,同时也是一名著名的科学家,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其辉煌的科学成就之外,沈括曾利用档案为保卫领土做出重要贡献。


图为沈括画像


据《宋史》记载,熙宁八年(1075年)三月,北宋与辽发生边界冲突, 辽要求以黄嵬山为边界线,宋廷不同意。辽遂派使者萧禧到汴京进行谈判,谈判无果,萧禧留在宾馆不肯离去。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赵顼就派对地理较为熟悉的赵括去进行谈判。赵括先是到枢密院查阅档案,找到过去商定边界的文件,文件上明确记载着以古长城为边界线的谈判结果,而黄嵬山与古长城相差三十里,与文件记载显然不合,于是赵括就上书禀告宋神宗。宋神宗看后很高兴,说:“其他大臣不愿查阅档案,探清事情的原委,差点误了国家大事。”并下令绘制地图给萧禧看,萧禧面对地图理屈词穷,这才不再争论了。宋神宗赏赐给赵括一千两白金,并让他出使辽国。谈判前,赵括找到相关书信档案数十件,让随行人员预先记熟。等到辽相杨益戒提出问题时,赵括就让手下根据记忆的档案内容进行回答。改天再问,仍是同样的回答。谈判进行了六轮之多,赵括据理力争,辽知道没办法让赵括屈服,最终放弃了对黄嵬山的领土要求。


档案是历史的重要载体,做好档案工作就是保护好历史的应有之义。正如沈括利用档案守护了国土,在新时代我们要做好档案工作,既要做好整理、保管,也要促进档案的利用,努力做到习总书记叮嘱的“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


(整理自百度百科、《宋史》等,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用档故事二:长城边壮志难酬 故纸中血痕宛在


近年来,“十四年抗战”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一时期,中国军民的对日军事斗争此起彼伏、绵延不绝,既有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这样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也有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等短期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事,而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发生于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精选馆藏相关档案,编纂的《长城抗战档案汇编》,为学界研究和社会各界了解长城抗战历史,提供了比较可观的档案史料支撑。


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后,为了将热河省纳入伪满洲国范围,作为其侵略华北的跳板,又乘国民党忙于内战之机故技重施,先用卑劣手段在榆关(即山海关)挑起战事,继而调集重兵向热河和长城沿线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抗、浴血作战,与侵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长城抗战以1933年1月1日的榆关之战为序幕,后历经热河之战,古北口、南天门、冷口、界岭口等长城各关隘战斗和滦东战斗,以5月31日中日《塘沽停战协定》的签署而结束。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长城抗战档案相对完整,总量达1万余页,大都收入《长城抗战档案汇编》,其中又以各参战部队历次战斗的阵中日记、战斗详报及《长城抗日战纪》等综述性史料为主体,对于推进长城抗战军事史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档案可以看出,长城抗战是步兵与炮兵、骑兵、工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联合作战。热河沦陷之前“华北军”的作战,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张学良统一指挥,分为第1、第2两个集团军,下辖于学忠、商震、宋哲元、万福麟、汤玉麟、傅作义等指挥的7个军团。参战部队的师旅级将领张自忠、杜聿明、郑洞国、冯治安、何柱国、赵登禹等人,各有不俗的表现,同时也积累了对日作战的经验,后来在全面抗战时期他们更成为享誉全国的抗日名将。


《长城抗战档案汇编》书影


长城抗战历时5个多月,参战中国军队近30万人,日军及伪军各数万人,是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持续时间较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抗战。此役,前线将士面对陆空协同、步炮战车联合之强敌,发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予日军以沉重打击。据《长城抗战档案汇编》中所收《长城抗日战纪》载,此役各参战部队官兵阵亡16725人,负伤24019人,伤亡总计达40744人(其中第17军、第29军、第32军、第53军、第63军伤亡都在5000人以上),而日军伤亡仅有数千人。中日军队战斗力差距之大、当时战斗之惨烈,由此可见一斑。


《长城抗日战纪》所附《抗日各军伤亡官兵数目比较表》


长城抗战一度促成全国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但受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敌我实力悬殊等因素影响,中国军队局部的战果无法挽回战局的整体失利。最终,热河和长城各口相继易手,中国政府屈签城下之盟,被迫从冀东撤军,华北门户从此洞开。关于此节,《长城抗战档案汇编》中收入了中日双方商议停战的“觉书”、《塘沽停战协定》日文本初稿及中文本抄件。


长城抗战的失利和丧权辱国的结局,一方面强化了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百不如人”的悲观情绪和对日妥协倾向,一方面也促使国民政府大力加强国防,提高军队战斗力。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又在长城沿线与侵华日军进行了一番血战,最终汇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


节选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0月14日 总第3894期 第四版


作者: 刘传吉


(图文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