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英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原标题: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的双城互鉴 广州日报 A9 理论周刊 |2020-09-07
上海出台海归新政,广州推出引进基础教育人才鼓励政策……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各地纷纷开启"抢人才模式"。那么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吸引人才,一个城市如何提高软实力?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世英应邀参加《广州日报》9月7日理论周刊理论圆桌会,从"拼钱拼房拼帽子"到打造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和服务体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展开讨论。主要观点如下: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广州和上海在吸引人才方面各自有哪些优势?
王世英:一个城市吸引人才的优势往往与城市的自身特色息息相关。以上海为例,自开埠以来,"国际化"的基因就印刻在这座城市文化里。如今,国际化的城市特色已成为上海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的主要优势之一。
而广州作为千年商都,除了"开放包容"的城市特性之外,刻在骨子里的"务实"也是其吸引人才的主要优势。比如,广州在人才服务上做到"情暖人才家、老小同关注",切实解决他们来到新城市后会遇到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问题,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此外,广州还有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政策、经济、社会、人文上的密切联系,让广州有机会成为大湾区人才流动的首选地之一。目前,广州正进一步加快打造市级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打造港澳台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国内培养的人才如何提高竞争力,国内的人才培养结构应该怎么优化?
王世英:近年来,虽然我国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我们的教育模式还是以知识型导向为主,对学生创新探索能力以及创造技能的培养还有待提高。比如,欧美国家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开始科学方法论的学习。相比之下,我们国内在这方面的教育观念有所差异,虽然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数理、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等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明显的优势,但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创造能力、自主探索知识意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产生的连锁反应是我们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上存在着一定的"先天不足"。
对此,要优化提升国内人才培养结构,首先,打破以往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惯性思维,而相关教育机构要敢于承担起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体性责任。其次,以企业为主体的"在职教育"也有待进一步挖潜。目前,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比较单一,应加大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最近,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释放出哪些信号?对此,您怎么看?
王世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重视"特殊人才"这一现象会越来越常见。其实,只要能在某一领域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那就是人才。李佳琦作为直播电商领域的现象级人物,他无疑是人才。我们对人才的定义,也不一定要冠上"特殊"二字,特别是在强调复合型人才的未来,像李佳琦这样的"特殊人才",其实就是复合型人才。李佳琦"落户"上海,不仅让人才观念回归本质,也发出重视引进及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积极信号。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未来,各地在引进人才政策中需要及时做出哪些调整?
王世英: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的防控阶段,国内相对稳定的局面是吸引海外人才的重要优势。比如,一些因疫情影响签证无法外出留学的优秀学子,可有针对性地重点引进及培养,让其成才,并回流服务于本土。同时,在做好外防输入的前提下,强化人才引进政策,为海外有意来华发展的人才提供成熟完善的配套服务,我们才能在全球人才引进中抢占先机。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