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鼎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原标题:"疫"考带来的城市公共治理之思 广州日报 A9 | 理论周刊 2020-04-13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应邀参加了4月13日《广州日报》A9版“理论圆桌会”,围绕"疫"考带来的城市公共治理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理论圆桌会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此次"疫"考给城市公共治理带来了哪些经验启示?未来如何更好地推进城市现代化治理?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如何看待此次疫情对城市公共治理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黄石鼎:单一领域事件对城市的影响不再是孤立的,也会对经济、社会其他领域造成连带性的负面影响。"改革进入深水区"不仅反映在经济发展上,也体现在城市治理模式上。此次疫情警示我们:需要解剖当前城市治理中的矛盾,沿着为"城市病"探寻良药之路,进行城市治理模式的转型。城市化已经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治理模式也要适应人口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城市治理模式的改革,不仅是对原有模式的"修补",更要从"内在"层面做出根本性的调整和变革。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周期管理"理念?它对城市现代化治理提出了怎样的新课题、新要求?
黄石鼎:全周期管理是城市治理的方法论,为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城市治理中的"全周期管理"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组织结构,这就涉及到参与主体的问题。城市治理不是政府和市民单方面交流的管理过程,而应该是多方参与的。政府、社区、民间机构、企业、家庭、市民等主体都应该参与其中,形成一个有效的城市治理"生态群"。另一方面是信息流问题。决策本身是一种信息流,民意的反馈如何达成共识也是一种信息流。"全周期"实际上是所有的信息经过参与主体之后形成一个闭环,这才是"全周期"城市治理的准确过程。在当下,首先要将这一交流闭环"接好",才能够保证信息流在其中能够贯通,更好地形成科学决策,贯彻到城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中去。所以说,"全周期管理"理念的提出正当其时,对精准解决城市精细化管理问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案。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近几年,全国各地纷纷加大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以期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此次疫情防控,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公共治理,有着怎样的启示?
黄石鼎:"智慧城市"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比如说现在大力发展的"新基建"很大一部分就是智慧城市的支撑。而疫情期间,"智慧城市"的一些功能,比如远程医疗诊断、智慧物流等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智慧城市"对于城市治理来说,不仅是一种方法的体现,更可能会影响城市治理的方式和组织结构等。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可能就是组织结构扁平化,更多的决策信息流能更好地进行交汇,各参与主体的互动和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各参与主体也能够更好地收集意见,提供反馈。甚至在没有实施决策之前,"智慧城市"可以对决策过程进行模拟并通过模拟效果展示,提升城市治理的精准度和科学程度,当城市面对各种冲击时也能够更加迅速地做出反应。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疫情考验下,城市公共治理还存在哪些短板和问题?还要在哪些地方下大力气?
黄石鼎:从"全周期"的角度来看,基层是最靠近智慧管理的一个群体,其他城市治理的参与主体之间基本上都是通过基层进行连接的。要通过"释权"加强基层的力量,责权利向基层倾斜,向基层下沉,才能够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可以说,把基层打造好是决定城市治理未来成败的一个关键,是未来城市治理最重要的一个节点,这对政府决策的回应与问责、社会法治也有了进一步要求。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