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市场研究所所长
原标题:疫情发生以来,有商家暂停营业,有的关停门店,也有—— 健身房主动为客户办理延期消费 美容院电子屏滚动播出"没有跑路" 新快报 A06,A07 | 策周刊 2020-03-26
受疫情影响以及防控措施的需要,不少行业只能"闭门"暂停营业,有消费者则担心自己交了钱的机构会悄悄"跑路"。
专家建议
健全信用信息发布平台 引入商家相互监督机制
一名消费维权领域的资深人士告诉新快报记者,越来越多行业开展预付式消费,但并不规范,"要么没有备案,要么没有缴纳存管资金。"该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要对预付式消费保持理性。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市场研究所所长何江指出,预付式消费存在一定的风险,消费者付款后便处于被动的地位,一些商家可能携款跑路,或因经营不善关门歇业,消费者的预付款很难追讨。另外,有些商家在推销预付式消费卡时进行夸大或虚假宣传,而实际提供的服务质量与所承诺的质量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预付式消费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频现,种种乱象反映预付式消费在缺乏有效制度制约的条件下存在不小的漏洞。"何江表示,2012年,商务部曾出台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但总体来说,在监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很难实现对预付式消费的全方位全覆盖监管,"而且预付式消费涉及范围极广,各个业态、各个领域都可能出现,加上商家类型非常多样、诚信水平和实力参差不齐,更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何江说。
对此,何江建议,除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外,还应引入商家相互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监管机制。"开店的商家总要依赖特定的商业载体开展经营,商业载体的管理者或业主应当承担起监督商家诚信经营的责任。"此外,他建议深入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是预付消费模式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应继续完善消费投诉或评价信息反馈渠道,进一步健全信用信息发布平台,加大处罚和信用惩戒力度。"
(摘自: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