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新闻中心
视频新闻 Home / 新闻中心
2月23日《广州新闻联播》报道我院社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简荣的视频采访
2024-03-01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视频】广视述评:打造人才强磁场增强发展“智”动力

 

共建创新动能澎湃的新广州

 

广州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全力强化科技引领、人才赋智,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建设,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城市与大学相互赋能,共建创新动能澎湃的新广州。

 

开放、包容的广州,历来是“孔雀南飞”的栖居之地。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当下的广州,这句话掷地有声:2023年,科研城市排名提升至全球第8位,新增在穗院士6名、国家级领军人才48名,78家新型研发机构、165万高校学生、374万技能人才……数字的背后,是广州持续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创新强市、人才强市建设,爱才、重才的诚意有目共睹。

 

看广州引才的“组合拳”,并不是简单的“抢人”,而是在新发展格局下,为广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交的一份引才答卷。广州产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全国领先,这为新兴产业成长提供了沃土,更让高层次人才、科研人员投身新产业、新经济的能量得以释放。从“广聚英才计划”,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大平台;从制定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到贯彻“人才服务九条”……如今在广州,有知识、有技术、敢想敢拼的“后浪”正不断涌来,广州正以满满的诚意,书写独属于羊城的“人才方法论”。

 

练好内功,方能不惧风雨。最新数据显示,广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43%。在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为核心的这条广州科技产业创新轴上,链接起全市域科技创新的关键节点。而在轴线的南北极点,皆有“重器”坐镇:朝北,是黄埔区将建成的全球第二个航空轮胎研究试验中心;朝南,目标则瞄准深海,战略先导专项“新一代潜航器”落地南沙、可燃冰勘查开发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在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中律动勃发,从科研院所到万千企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跃上生产线,有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广州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真心实意广纳贤才。一大批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聚集了钟南山、徐涛、张偲院士等多位顶尖科学家,引进赵宇亮、施一公、王晓东等一批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实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认定标准试点工作,列入商务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汇聚3000余名外籍高端人才来穗创新,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跻身全国前三;拥有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78家新型研发机构、165万高校学生、374万技能人才,在全国名列前茅。

 

科技成果要转化,新兴产业要发展,除了创新性人才,技能人才是支撑广州制造、广州创造的重要力量,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不可或缺。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简荣:要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强基创优,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加快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

 

产业于人才,犹如水之于鱼、林之于鸟,相互成就、相得益彰。所谓“水深”“林茂”,就是有拿得出手的标杆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凸现,让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如今,广州已成功创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开全国先河,成立产教融合行业协会,建立“政府搭台、院校参与、企业推进”的产教融合协调工作机制。

 

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广州一直以来,深耕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链”;持续提升人才办事便利度、获得感,使“全周期”人才服务更有温度;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更把建设人才强市、用心服务人才放在重要位置。“视人才为珍宝”,关键是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让珍宝绽放光彩。

 

“来了就是广州人”,这句深入人心的口头禅,透射出一座城市用才的胆识、爱才的诚意和容才的胸怀。新征程上,广州的爆发力由此而来,曾经的千年商都,正以教育优先发展夯实人才根基、以高水平人才支撑科技创新、以科技自立自强引领现代化建设。正所谓,城兴人、人兴业,有人才的活力涌流,才有蓬勃的城市脉动。在这里,不问出身只以奋斗论英雄,只要敢闯敢拼,总有属于你的一方天地。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