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八景是反映广州自然和人文风物及城市变迁的景组。最早源于宋代。当时广州外贸发达,城市大规模扩建,来广州贸易和游览的人众多。人们仿效“潇湘八景”,选择最能代表广州城风貌的8个景点称为“羊城八景”。至元明清及当代,均延续评选羊城八景的传统。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和自然条件的变迁,各个时期评选出的羊城八景都有新变化,呈现不同风采。
广州第一次评选羊城八景始于北宋初年。宋代羊城八景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宋代八景东到扶胥,北抵石门,东北到蒲涧,南及珠江,城内只有光孝菩提一景入选。元代羊城八景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大通烟雨、蒲涧濂泉、粤台秋月、景泰僧归、白云晚望、灵洲鳌负。其中,扶胥浴日、石门返照、大通烟雨和蒲涧濂泉与宋代相同。元代八景选自城郊景色,城内无景入选。
明代羊城八景是粤秀松涛、穗石洞天、番山云气、药洲春晓、琪林苏井、珠江晴澜、象山樵歌、荔湾渔唱。其中,珠江晴澜即是宋代的珠江秋色,粤秀松涛即元代的粤台秋月,其余六景皆属新选。随着广州城的建设和发展,明代八景集中在广州城内及城边,不求远郊景色。
清代羊城八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清初人李调元在他所著的《粤东笔记》中所举为:海珠夜月、大通烟雨、白云晚望、蒲涧濂泉、景泰僧归、石门返照、金山古寺、波罗浴日。另一种说法是清末仇巨川在他所撰的《羊城古钞》所举则为粤秀连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禹山、镇海层楼、浮丘丹井、西樵云瀑、东海鱼珠。其中,除粤秀连峰即元之粤台秋月,五仙霞洞即明之穗石洞天,其余六景为前朝所未提。清代八景城内城外均有择景,多数景观仍存留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州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城市面貌变化很大,4度评选新羊城八景。1963年由《羊城晚报》策划组织,发动市民选出第一次羊城八景,之后的1986年、2002年、2011年,广州先后采取民选方式,选出“羊城新八景”。1963年的羊城八景是红陵旭日、珠海丹心、白云松涛、越秀远眺、鹅潭夜月、东湖春晓、双桥烟雨、萝岗香雪。1964年广东省邮电管理局第1次发行一套8张的《羊城新景》美术明信片,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评选出来的羊城八景。1986年的羊城八景是红陵旭日、黄埔云樯、云山锦绣、珠海晴波、黄花浩气、越秀层楼、流花玉宇、龙洞琪林。2002年的羊城八景是云山叠翠、珠水夜韵、越秀新晖、天河飘绢、古祠留芳、五环晨曦、黄花皓月、莲峰观海。
2011年的羊城八景是塔耀新城、珠水流光、云山叠翠、越秀风华、古祠流芳、荔湾胜境、科城锦绣、湿地唱晚。其中,塔耀新城指广州塔,包括赤岗塔、花城广场、东西双塔、中信广场等景观;“珠水流光”指珠江广州水域白鹅潭至琶洲段,包括珠江及珠江沿岸各码头,珠江一线的景点:白鹅潭、沙面、沿江路、二沙岛、海心沙、琶洲会展中心等;“云山叠翠”指白云山风景区;“越秀风华”指越秀山,包括镇海楼、五羊雕塑、中山纪念碑等景点;“古祠流芳”指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荔湾胜境”指荔枝湾涌,包括荔湾湖、恩宁路骑楼、西关大屋以及荔枝湾改造一线的景点;“科城锦绣”指科学城;“湿地唱晚”指南沙湿地。2011年羊城新八景评选活动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辐射整个广东,同时得到了全国各地群众、海外侨胞的参与。评审委员会共收到网络、短信、邮寄及现场有效公众投票超过860万张,创下自宋代以来“羊城八景”评选规模之最。以广州塔为代表的4处新景观入选反映了羊城十年“蝶变”的成果。
文章来源:《广州百科全书》